周炳德崩潰了,哭著向鄧英超告別
在閱讀本文之前,請點選“關注”,這不僅會方便您的討論和分享,還會給您一種從未有過的參與感。
感謝您的支援! 引言 1992年7月11日,中國婦女運動先驅、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社會活動家鄧英超的妻子在北京逝世。
根據她的遺囑,她的秘書趙薇和侄女周冰德負責她的葬禮。
周炳德趕緊到八寶山告別時,在整理七位母親鄧英超的遺物時,發現她臥室的牆上還掛著幾朵乾花,他忍不住淚流滿面,崩潰大哭。
雖然***已經死了16年,但他們的愛情依然鮮活而美好。 夫妻之間的情誼,就像那些乾花一樣,穿越時空,表達他們的相思之情。
在中南海西花廳的牆上,已經有那些乾花,那是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鄧英朝,當他看到西花廳盛開的海棠花時,折了一朵到***
這是她的撫慰,是她作為妻子的相思。 **知道其含義,他在日內瓦挑選了蝴蝶花和牡丹花來回饋鄧英超。 鄧英超把它封在相框裡,成為他們最美好的愛情回憶之一。
雖然他們經常因為繁忙的工作日程而分開,只靠書信,但他們的愛情從未改變。
當兩個人墜入愛河時,除了文字和信箋,還經常折花表達愛意,分享生活的美好。 就像1947年4月鄧英超送給***的那朵盛開的蓮花,帶著“送你春花”的詩意。
而1950年1月***在東北時,鄧英朝把重慶帶來的水仙花送到北京,讓兩人在書信和生活中找到小樂趣和驚喜。
在1942年7月6日的一封信中,他描述了他在重慶療養期間收集的野花,並用小葡萄掛在牆上。
這些鮮花成為他們愛情回憶的一部分,帶著他們的歡笑和甜蜜。
掛在牆上的花瓶似乎有自己的故事。 7月12日,**病癒,即將出院,他在信中向鄧英超透露,被強行固定在牆上的花瓶突然被打碎了。
他用開玩笑的語氣說:“我痊癒了,花瓶壞了,我們終於可以回家了。 這些關於鮮花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兩人的書信中,彷彿記錄著他們多年的愛情。
**死後,每當看到西花廳盛開的海棠花,鄧英超總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的丈夫。 這種深厚的情誼,也讓全國人民嚮往,而**的侄女周冰德更是感慨萬千。
她在整理鄧英超的遺物時,看到牆上的乾花,忍不住崩潰哭了起來。 因為對晚輩的愛,對家庭的重視,被親切地稱為“大叔”,鄧英超被尊稱為“七娘”。
這是鄧英超在侄女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分量,也是她深深的情感寄託。
在革命的道路上,**和鄧英超雖然沒有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對待侄子侄女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 尤其是***的侄女周冰德,不僅見證了他們之間的深愛,也得到了他們的愛。
**曾分享她與周冰德的戀愛經歷,作為她的婚姻教育。 他認為,理想的終生伴侶不僅需要志同道合,還需要能夠承受革命道路的挑戰。
事實證明,**和鄧英超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在紀念***的文章中,鄧應超曾提到:“你(指***曾經說過,即使你看到我能堅持革命,我也看到了你的這一點。 這是長久愛情最可靠的基石和保證。 ”
這段話深刻地反映了他們對彼此的深刻理解和堅定的信念。
我們因共同的理想和革命事業而走到一起,後來發現了許多共同的愛好。 這種愛情觀對周冰德的擇偶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冰德記得,她和七位母親鄧英超聯絡的時間比和叔叔聯絡的時間還多。 因為忙於國家大事,鄧英自發地承擔起了教育後代的責任。
周炳德認為,***大叔屬於“大眾”和“大家”,相比之下,七母鄧應超更關心年輕一代。 在鄧英超寫給周炳德的信中,她總是以“親愛的炳德”開頭。
侄女從12歲起就和她在一起,她對待她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 兩人之間的通訊包括關於工作和生活選擇的討論,以及家庭聊天。
1964年周炳德結婚時,鄧英超親自前來祝賀,笑著說:“我還能不參加女兒的婚禮嗎? ”
1974年,周冰德從貴州山區調回北京,但在此之前,她堅持服從組織的任務,直到接到隨軍調任的命令才正式回京。 這期間,很多人勸她:“調回北京不就是一句話的問題嗎? ”
然而,她從小就接受***教育,知道自己只是乙個普通人,需要遵守組織紀律。 回到北京後,**問她是不是因為自己的關係被調回去,鄧英朝笑著解釋說,她是軍人家屬,是隨軍調來的。
這件小事反映了***在家庭中扮演的嚴格角色,而鄧英超則表現出了更多慈愛的一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兩年裡,大量的人聲稱自己是***的親戚。 **有個大家族,他這一代有十幾個堂兄弟。
由於***的日常管理,他幾乎沒有時間處理家務,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鄧英超處理的。 1961年寒冬,周寶章的衣服和被褥在單位被偷,只能寫信給舅舅和七娘求助,鄧英超立即收拾整理了12件衣物寄給他。
然而,鄧英超對兒侄的愛,並不意味著溺愛。 她非常重視“公私”的教育,從小就教導孩子不要有特權感。
有一年,侄子侄女需要把被褥帶回家過節拆洗,就寫信給鄧應超,希望派車來取,鄧應超請同志騎自行車取,僱了兩輛三輪車幫忙搬運。
紅公主孫維詩和***鄧英超合影後回到西花廳,她鄭重地指出:“這輛車是你舅舅的國家幹的,你們小孩子不該享受。 ”
除了侄子侄女,**和鄧應超還收養了許多烈士孤兒,照顧這些孩子鄧應超幾十年。 烈士孫炳文的女兒孫維詩是他們收養的孩子之一。
1958年4月下旬,孫偉石因病住院,鄧英超看病後依舊憂心忡忡,她連寫了幾封信關心孫偉石的病情,一再囑咐她要正視自己的病情,更迫切地希望她能配合**,鼓勵孫偉石照顧好身體,積蓄力量。
這封信顯示了鄧英超無私的母愛。 其他革命戰友的子女,雖然與***家族沒有名義上的關係,但也受到***和鄧英超的愛戴和照顧。
革命烈士李碩勳英勇犧牲後,兒子李鵬在母親的照顧下長大,後來在成都姑姑家繼續學業。 1939年,鄧英超徵得李鵬同意,將他帶到重慶,不久後又被派往延安,在那裡度過了漫長的學習和成長時光。
**和鄧英超被稱為“周叔叔”和“鄧媽媽”,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鄧英超對年輕一代的關懷和教育充滿熱情,細緻溫柔的幫助解決了很多家庭問題,她一直在奮戰在第一線,為國家和人民盡了最大的努力。
這對恩愛夫妻在公私事務上默契配合,既保護了國家大事,又關注年輕一代的成長。 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們對生死有著冷漠的態度,作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他們在死亡面前也毫不畏懼。
圖:鄧英超為***整理衣物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們就約定將骨灰撒在祖國的山川上。 成為火葬提案的首批簽署方之一。
當***去世時,鄧英作為妻子,也表現出了堅強的一面。 總理的去世震驚了整個國家,也讓整個國家感到悲痛。 但鄧英超遵從了***的遺願,要求親人堅守崗位。
周炳德正在上海出差,從收音機裡得知訊息後,接到一封電報:如果你不在北京工作,就不要回北京參加葬禮,也不要影響你的工作。 她下班後回京慰問,發現鄧英超在西花廳客廳等她。
她抱著鄧英超,痛哭流涕。 鄧英超抱著周冰德,沒有哭,不斷鼓勵她“化悲痛為力量”。
***的妻子鄧英超在屍體即將火化時忍不住痛哭流涕,她對***深深的愛令人感動。 ***死後,鄧英超依舊積極面對生活,不避諱談論死亡的話題。
1982 年 7 月,她給 *** 寫了一封信,以避免因晚年混亂而無法明確安排善後事宜。 關於他的遺囑,鄧英超幽默地表示,他害怕自己晚年會糊塗,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鄧英超始終把黨和國家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鄧英超對“安樂死”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 雖然她年輕時經歷了許多革命,但這給她的身體留下了很多疾病。
她患有心臟病、膽結石、肺結核後遺症等十幾種疾病,甚至還做過幾次大手術。 即使身患重病,她也一再要求安樂死,不想浪費國家的人力、財力和醫藥。
她曾開玩笑說,她是北京所有科室的病人,因為她的病情太複雜了,有時甚至影響她的飲食。
圖為:1992年,周炳德坐在輪椅上與鄧英超交談。 即使身體狀況如此糟糕,鄧英超還是表示自己沒有負面情緒。
尤其是一想到與***的親密關係,她就會說:“只要想到我們親密的戰友,我就覺得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我想用我剩下的精力和餘熱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
1989年,李鵬去西花廳看望鄧英超時,她已經很虛弱了,但她還是說:“我現在是老弱病殘的人,只有一點點餘光和熱量為人民服務。 ”
1991年她病重住院時,鄧英超最關心的是黨的工作和遭受洪災的人民,甚至對前來探望她的人說:“你們工作忙,以後不要再來看我了。 ”
鄧英超晚年常對身邊的人說:“生命終將終結,但精神會永存。 她唯一的“儀式感”是,在她死後,她用了當年***用過的骨灰盒,穿上了她參加***追悼會時穿的衣服。
1992年,鄧英超病逝後,她的骨灰由侄女周冰德按照她的遺囑撒在天津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