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這個詞怎麼發音?
很多人連他的名字都看不懂,他本來是被寄予厚望的,成為連續三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卻偶然沒能實現,其中一位是出於對祖國的考慮而自願放棄的,他就是王乾昌。
雖然後來成為中國核科學界的領軍人物,但王乾昌一再謙虛地要求公開自己的身份,只是簡單地提到他參加過核試驗,沒有過多誇大其詞。
王乾昌先生用一生的時間完成了一道填空題,這道題至今難倒了太多人,“你可以沒有,但你不能沒有。
也許有人會說,不能有愛情,但一定要有錢; 或者它可能什麼都不是,但有必要積累財富。
然而,王先生的一生證明,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遠非實質性的。 他親自實踐了乙個信念:沒有自己可以生活,但不能沒有我親愛的祖國。
王乾昌的早年經歷很可憐,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成長。 他的人生軌跡,是逆風飛翔的傳奇,從江蘇的田野到清華大學的宮殿。
1930年畢業後,王乾昌懷著導師、中國現代物理學先驅葉啟勳“唯有科學救國”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深造的旅程。 在那裡,他得到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讚譽,與居里夫人和邁特納等世界級科學家相提並論,成為邁特納唯一的中國門生。
王乾昌的科研天賦迅速綻放,他的許多學術文章在物理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
1932年,年僅25歲的王乾昌提出了一種新的實驗方案,旨在證實中子的存在。 雖然邁特納最初沒有被採用,但英國科學家後來使用王的方法在實驗中實際發現了中子,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4年,當王乾昌決定回國時,他的導師和許多德國同事試圖說服他留下來。 他們認為中國的科研條件落後,他的才華會在那裡被浪費掉。 他們說:“科學不分國界,你為什麼要回去呢? ”
王乾昌堅定地回答"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受苦,我要回去服侍他“ 回國後,他先在山東大學任教,後來隨浙大南遷,經歷了抗戰時期的艱難歲月和頻繁的搬遷。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王乾昌還是發明了螢光粉,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
1942年,王乾昌雖然當時正在與肺結核作鬥爭,但他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微子探測的**,引起了世界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 但是,由於國內條件的制約,他的理論不能立即付諸實踐。
直到1953年,美國科學家萊因茨在基於王乾昌**的實驗中成功捕獲了中微子,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王乾昌就成為中國科學院傑出院士。 1956年,他率領來自12個國家的核科研隊在蘇聯杜伯納德聯合核研究所成功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成為他再次引起世界關注的成就。
全球物理學界人士認為,如果王乾昌繼續帶領團隊深入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將觸手可及。 然而,就在他處於科學界的崛起之時,乙個秘密命令將他召回中國,他像世界一樣消失了。 回到國內後,王乾昌得知,他必須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投身於核**的發展,為了保護核心秘密,他必須徹底斷絕與前世的聯絡,其中包括放棄可能觸手可及的諾貝爾獎,與家人的聯絡, 甚至連他的名字都不能再用了。
王乾昌毫不猶豫地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我想為我的國家做出承諾。
這是王乾昌斷然響亮的聲音。
從此,科學家不見了蹤影,在遙遠的戈壁灘上,出現了最年長的科學家,五十多歲的王靜。
生活在風沙中,身份隱蔽,日夜工作,不為外界所知。
乙個除夕夜,鄧嘉先舉杯,聲音哽咽。
帳篷裡沒有其他人,被叫了十幾年的王靖同志,今天就叫王乾昌同志一次了。
這是一種英雄對英雄的致敬,彼此都是為了國家的偉大事業,犧牲了家庭的溫暖,無私奉獻了自己。 那天晚上,淚水和鮮血交織在一起。
1978年,隱姓埋名17年的王乾昌結束了王靖的身份,回到了原子能研究所。 從默默無聞的歲月回來後,他參與了863計畫的發起和啟動,該計畫的實施標誌著中國高技術研究的新里程碑。
1999年9月18日,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但王乾昌先生再也無法親自接受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
就在前一年,1998年12月10日,王乾昌病逝,享年91歲。 還記得那個關於選擇的問題嗎? "是或否,但不是"你怎麼回答? 還是你認為你可以沒有愛,沒有一切,但你必須有錢和財富?
對於王乾昌和他那一代科學家來說,他們給出的答案是:“你可以沒有自己,但你不能沒有我親愛的祖國。 ”
我謹向王乾昌先生表示最深切的敬意,他見證了中國科學家的無私奉獻和責任感,一生奉獻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