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醫療保障局聯合制定並頒布了《國家衛生保健工作者(長期護理人員)職業標準》。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負責人表示,長期護理護士是國家健康保險局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支援下,為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體系建設而設立的新型職業型工作。 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於2016年啟動,2020年試點城市範圍擴大,目前全國49個試點城市的保險覆蓋率約為18億人,共計235萬人享受治療,累計支出超過720億元,提供服務的定點護理機構約8000家,護理人員近30萬人。 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60歲以上殘疾老年人超過4200萬,專業高素質的護理服務人員供給嚴重不足,成為長期護理保險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為加快培養更加專業化、專業化、規範化的專職長期護理保險服務人員,從供給側解決長期護理保險體系發展難題,提高長期護理服務質量,國家醫保局發起申請,經行業專家評審,新修訂的《國家職業分類詞典》設立了新的職業型別。長期護理護士。
為適應長期護理體系的發展而設立長期護理專家,是指運用基本生活護理和護理知識技能,為家庭、社群、社群、 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場所。根據專業評估機構對殘疾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喪失程度、認知感知能力、溝通能力的評估分級及相應的服務專案建議,提供專業化、熟練化、規範化的護理服務。 建立長期護理專業人才,對於加快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長期護理服務從業人員,推動長期護理保險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護理保險為達到一定殘疾評估標準的長期殘疾人提供服務,服務物件的特殊性決定了服務提供者的技能要求和知識的特殊性。 長期護理人員的技能與醫護人員、老年護理人員、家庭傭工等其他職業有重疊,但在工作物件、工作內容、服務標準、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長期殘疾人已經完全或部分喪失了生存能力,可能伴有吞嚥功能障礙、言語障礙、運動障礙等生活困難,其中大多數會伴有慢性疾病。 因此,長期護理工作者需要有能力為殘疾人提供基本的生活護理,並幫助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 要具備基本的醫療知識,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應急措施,幫助殘疾人過上“安全”的生活; 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才能幫助殘疾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此外,還要了解長期護理保險的基本知識,按需提供服務,保證服務質量。 可以說,長期護理專業人員是集生命護理、醫療護理、健康管理、長期護理保險等專業知識和技能於一體的複合型人力資源。
根據新頒布的《國家長期護理工作者專業標準》,長期護理專業人員分為初級(5級)、中級(4級)和高階(**)三個等級。 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要求是漸進的,較高的水平覆蓋較低的水平要求。 基層護士的專業職能分為生命護理、基礎護理、應急響應和功能維護四個部分。 中級護士分為生活護理、基礎護理、對症護理、功能維護、心理護理五個部分。 高階護士分為基礎護理、疾病護理、功能維護和心理護理四個部分。 任何年滿 16 歲且對長期護理感興趣的人都可以申請,並且沒有性別或教育要求。 同時,相關職業在通過規範化培訓後,可以申請本級長期護理專業人員的專業認可。
新專業標準的出台,向長期護理從業人員建設邁出了第一步。 接下來,國家醫保局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相關部門,從三個方面組織地方醫保局和專家開展相關工作:一是加強培訓,組織開展長期護理從業人員培訓大綱制定工作,明確培訓物件、培訓時間、 培訓內容、技能考核等相關內容,搭建標準化培訓平台,完善考核體系,組織規範培訓考核、等級認定、證書頒發等工作。二是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對長期護理人員的認可度。 通過宣傳和技能競賽,吸引更多人從事長期護理。 三是加強培訓,完善專業化建設,創新培訓模式,引導相關高校探索學徒培訓等模式,推動產教融合、工程學結合培養高素質長期護理技能人才,通過教育培訓擴大人才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