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王磊)近日,美國**稱“中國衝擊”再次席捲全球,中國廉價商品可能威脅到其他國家的工業發展。 所謂“中國影響論”,不過是“中國威脅敘事”的變種,其真正目的是歪曲和抹黑中國與世界的經濟關係,挑起其他國家“去中國化”,以壓制中國產業公升級發展,維持一些西方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壟斷地位。
2024年1月23日,福建省廈門市東渡港區,出口車輛陸續駛上“上汽安吉申城”汽車滾裝船(無人機**) 新華社記者江克紅攝 目前,全球通脹壓力雖然有所緩解,但仍對全球經濟構成嚴峻挑戰,中國憑藉高效製造生產的廉價優質商品,在穩定全球通脹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國際貨幣組織**的資料,2023 年全球總體通脹率為 68%,將降至 58%,仍為2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仍遠高於各自央行設定的目標。 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計算出,在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美國家庭每月將不得不為一年前的相同商品和服務平均多支付213美元。 美國人平均每月支付的費用比兩年前多605美元,比三年前通貨膨脹危機開始前每月多支付1,019美元。 有專業學者估計,中國產品在美國進口中的比重每增加乙個百分點,美國商品消費水平就會下降2%左右,其中中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大。 針對所謂“中國衝擊”的擔憂,有美國網友跟著發文說,“通貨膨脹毀了我的預算,我不明白,在事情上多花點錢能幫到我嗎?! “我們應該為中國商品鼓掌......”
2023年5月23日,肯亞奈洛比,非洲之星鐵路運營公司機車部列車司機江麗萍(右)和學生賀拉斯走過一輛標有“連線國家繁榮”口號的蒙內鐵路機車。 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攝 中國與世界各國本著公平互利的原則,中國產品憑藉優良的品質,極具競爭力和創新性,與時俱進暢銷於世界,是市場經濟原則的結果,發揮了有效作用。 事實上,與少數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更注重經貿合作的互利性和可持續性,這體現在中國不僅出口優質商品,還支援發展中國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產能潛力,構建更加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通過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技術轉讓、融資和培訓等方式,加快其產業化程序,實現共同發展。例如,由中國出資和建設的蒙內鐵路在肯亞創造了近5萬個就業機會。 中國對孟加拉的援助為該國節省了大量的外匯資源,用於沙爾賈拉化肥廠生產的尿素肥料。 古巴果蔬加工廠和塔吉克硫酸廠建成投產後,工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直接拉動了當地就業收入和稅收收入。 近年來,非洲國家將數字經濟作為促進發展的新引擎,而中國......的電子商務平台使許多非洲人足不出戶即可向世界出售他們獨特的商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中國商品豐富了全球供應,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改善了大多數國家人民的福祉。 與中國的合作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程序,有助於打破長期存在的不公平的“中心和邊緣”全球分工,為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所謂“中國衝擊”從何而來? 美國歪曲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真實敘事,丟擲所謂的“中國影響論”,其目的並不是真的擔心世界經濟,而是以協助美國遏制中國為目的,通過挑起世界的“去中國化”來擠壓中國參與全球化的市場空間, 阻斷了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公升級的上行通道。然而,歷史的車輪不會回頭。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參與者,已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節點。 《日本經濟新聞》曾發表題為《日本與中國分離將損失53萬億日元》的文章,批評所謂的“去漢化”論點。 文章警告說,“去中國化”將大大增加世界上所有商品的成本。 在當前全球**鏈受到地緣政治衝突重創的背景下,仍有歐美國家試圖將中國從全球經濟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孤立它。 然而,世界不可能“去中國化”,一旦失去中國,全球市場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炮製所謂“中國影響論”。 無論是為高關稅政策鋪平道路,還是為“去中國化”造勢,美國都在不分青紅皂白地誇大“中國衝擊”,誇大“中國威脅”,事實上,美國也在為破壞公平市場原則、為其保護主義經濟政策尋求辯護製造藉口。 正如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階研究員加里·克萊德·赫夫鮑爾(Gary Clyde Hufbauer)所說,美國無視經濟成本,無論是“脫鉤”還是“去風險”,都表明美國已經走上了“新重商主義”的錯誤道路,深化了保護主義,最終受益的是美國企業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