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評論說,帝國既不是神聖的,也不是羅馬的,也不是帝國。 然而,德國現在是乙個統一的國家。
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逐漸從乙個默默無聞的小國崛起為乙個強大的軍事強國。 然而,普魯士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地位並不顯眼,遠離富裕的奧地利,土地貧瘠,海岸線只有灘塗,不能用於航海。
因此,普魯士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砂岩罐”。
在1512年的HRE帝國時期,普魯士這個偏遠角落的小國迅速崛起,在統一德國的過程中與奧地利分成一師。
最終,在鐵血總理俾斯麥的領導下,德國順利統一,完成了德國統一的偉大事業。 另一方面,奧地利被排除在外。
因此,可以說現在的德國是從普魯士統一起來的。
儘管普魯士王國在歐洲國家中建立得相對較晚,直到 12 世紀才出現在德國東北角的易北河畔,但這並沒有阻礙其發展。
畢竟,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眾多國家中,布蘭登堡只不過是乙個偏僻的小地方。 然而,正是這個小地方後來發展成為強大的普魯士王國。
布蘭登堡侯爵,這個地方幾乎是一片貧瘠的土地。 那裡的土壤貧瘠,到處都是沙質低地和沼澤,無法與法國平原或東歐平原相提並論。
雖然它位於波羅的海附近,但其海岸都是灘塗,不可能發展歐洲引以為豪的航海業。 在農業時代,這裡的土地本來可以被開發,但在別人眼中,卻是典型的荒野。
再加上這個地方沒有天然的屏障,容易受到維京人的入侵,無法積攢足夠的力量來抵抗外界的騷擾,所以長期處於戰火之中,成為了被遺棄的父親和母親所不愛的地方。
然而,在 1415 年,西吉斯蒙德皇帝將這片貧瘠的土地連同選帝侯的頭銜一起授予了霍亨索倫家族的首領腓特烈六世。
當時,霍亨索倫家族只是HRE皇帝的附庸,但憑藉多年的忠誠和對HRE皇帝的不斷金錢和禮物,西吉斯蒙德不情願地給了他們一塊土地,並給了他們選帝侯的頭銜。
霍亨索倫家族不滿足於生活在偏遠貧瘠的布蘭登堡州,他們渴望發展。 有了選帝侯的頭銜,他們可以參加HRE皇帝的選舉,這是他們的機會。
抵達布蘭登堡後不久,他們就站穩了腳跟,然後開始積極向國外擴張。 然而,由於布蘭登堡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他們只能通過婚姻和購買來擴大領土。
最終,他們悄悄地吞併了 HRE 內的許多領土,包括普魯士地區。 普魯士最初是條頓騎士團最後一位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建立的公國,隸屬於波蘭。
1618年,普魯士公國滅亡,這給了當時的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乙個機會。 他迅速將普魯士公國併入他的領土,這在當時的歐洲並不少見。
為了獲得波蘭的同意,他花了很多錢,終於成功接管了普魯士地區。
儘管布蘭登堡-普魯士聯盟在1618年取得了成功,但歐洲爆發了大規模的三十年戰爭。 由於新合併的布蘭登堡-普魯士太弱而無法參戰,因此宣布中立,不參加其他國家的戰爭。
但是,其他國家不承認其中立地位,直接發動了戰爭。 到戰爭結束時,布蘭登堡-普魯士的人口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布蘭登堡-普魯士選帝侯腓特烈。 威廉深知戰爭的殘酷性,決定改革國內制度,建立乙個強大的君主制王國。
他非常重視軍隊建設,培養一支善於戰鬥的軍隊,脅迫和鎮壓貴族宣誓效忠他。此外,他還積極吸引新教徒,尤其是胡格諾派教徒,他們不僅為布蘭登堡-普魯士帶來了人口和技術,還帶來了財政支援。
通過軍隊擴張和外交,弗雷德里克. 威廉成功地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並使普魯士成為他自己的宗主權。 1700 年,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與法國交戰,但他缺乏軍隊,此時腓特烈三世提出提供 8,000 名士兵,但條件是授予他國王頭銜。
利奧波德一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認為國王的頭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獲得更多的軍隊。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正式建立普魯士王國,並更名為“蘭登堡選帝侯和普魯士國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第一任國王腓特烈一世。
從那時起,普魯士成為霍亨索倫家族所有領地的總稱,並開始向周邊國家擴張。 特別是1714年西班牙王位爭奪戰結束後,歐洲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普魯士藉此機會瘋狂發展軍事力量,企圖統一德意志地區,並多次與奧地利發生衝突。
在統一前的德國,神聖羅馬帝國是乙個民族聯盟,他們只依靠宗教信仰來維持自己的身份。 結果,教權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
然而,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發展,羅馬教廷的權威逐漸衰落,新思想家動搖了羅馬教廷維持其權威的基礎。 隨著宗教奧秘的不斷揭開,羅馬教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急劇下降,其對奧地利等世俗國家的控制也大大減少。
隨後,法國大革命席捲歐洲,動搖了王權的根基,許多國家開始進行改革。 在此期間,普魯士和奧地利同時開始了開明君主的改革**。
奧地利長期處於貴族的控制之下,土地和農奴制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改革阻力很大,最後只剩下中世紀的君主制。 普魯士王國成立後不久,改革幾乎沒有阻力,改革成功後,國力增強。
然而,歐洲出現了乙個強大的人物拿破崙,他不僅統一了歐洲國家,還推動了民族主義和革命的潮流,最終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崩潰。
因此,將拿破崙稱為德意志帝國之父也毫不誇張,畢竟正是因為HRE的消失,普魯士才有機會統一德意志地區。
在與拿破崙作戰的過程中,普魯士、奧地利等國家多次參加反法同盟。 儘管屢戰屢敗,但他們開始意識到落後的封建君主制無法承受新資產階級的崛起。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普魯士進行了全面改革,工業發達,政治影響力逐漸擴大。 1834年,普魯士率先建立了德國關稅同盟,打算在經濟上統一德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
1862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王國大臣後,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崛起,立即開始了德國統一計畫。 與此同時,曾經是HRE直接領土的奧地利也有統一的想法。
作為德意志最大的兩個王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試圖將自己視為德意志地區的盟友,並拉攏其他國家。 普魯士奉行鐵血政策,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滿。
鐵血總理俾斯麥的目標不是與奧地利開戰,而是首先解決外部問題。 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與丹麥石勒蘇益格和蘇爾施泰因地區的爭端。
這個地方居住著大量德國人,但由丹麥控制。 早在1848年,丹麥的分離運動就在這裡爆發。 1864年,俾斯麥抓住丹麥老國王去世的機會,利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利益作為誘餌,讓奧地利參戰。
結果,普魯士-奧地利軍隊對丹麥發動了進攻,丹麥被擊敗並被迫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地區移交給德國和普魯士。
俾斯麥會把他在普魯士-丹麥戰爭勝利後獲得的領土交給奧地利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他早就對奧地利持懷疑態度,早在普丹戰爭勝利後的第三年,他就以有權共同占有石勒蘇益格和霍爾斯泰為藉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
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德意志統一問題上各有各的想法,奧地利主張建立乙個由奧地利主導的大德意志帝國,而普魯士則希望建立乙個不包括奧地利的小德意志帝國。
既然談不上,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1866年,普魯士動員60萬人與奧地利聯軍作戰,普丹戰爭的勝利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意識,戰鬥力明顯提高。
此外,普魯士還利用發達的鐵路網路部署部隊,並配備了先進的後膛炮和威力強大的重炮,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 以毛奇為首的普魯士軍隊分兵並肩作戰,最終擊敗了奧地利聯軍。
在得知毛奇將要進攻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後,毛奇俾斯麥立即下令停止行動。 他的目標是吞併一些奧地利領土。 然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決定放棄領土要求,條件是奧地利不得阻撓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地區的計畫。
就這樣,奧地利被排除在德國之外,蒙受恥辱。 面對國內的種族分離,奧地利別無選擇,只能妥協,與匈牙利建立二元對立的奧匈帝國。
法國害怕普魯士的崛起,經常與其他國家勾結,阻撓普魯士的統一。 這讓俾斯麥意識到,如果要實現德國的統一,就必須先解決法國問題。
此時,西班牙王位空缺,拿破崙三世對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表示不滿,因為這將使法國處於夾在德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危險境地。
拿破崙三世為了德國人登上王位的機會,開始直接威脅威廉一世,如果他支援利奧波德親王,那麼拿破崙三世就會向普魯士宣戰。
迫於壓力,威廉一世被迫撤回了對利奧波德親王的支援宣告。 不過,俾斯麥對此非常生氣,稍作修改,放棄了爭奪西班牙王位的電報,聲稱支援利奧波德親王,甚至發往其他國家,徹底激怒了法國,普法戰爭爆發。
1870年7月,法國向普魯士宣戰。 在俾斯麥的大力宣傳下,德國的民族情緒被激起,並與外部世界團結在一起。 各州在普魯士國王的旗幟下與法國作戰,德意志地區開始了對法國的全國抗戰。
在短短乙個月的時間裡,法國軍隊就被擊敗了。 普魯士軍隊隨後進攻法國本土,拿破崙三世在9月的色當戰役中被完全包圍,10萬法軍僅抵抗一天就被迫投降。
拿破崙三世的失敗和普魯士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民族。 俾斯麥確信普魯士軍隊應該繼續向巴黎推進,並最終成功地包圍了這座城市,從而擊敗了長期阻礙德國統一的外部競爭對手法國。
1871年,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標誌著德意志政治統一的完成,取代之前的法國,作為歐洲大陸的新霸主進入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