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一年,女王之路的留存是乙個問題,非殖民化勢在必行。
時隔25年,香港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新一代的香港年輕人已經與這片土地一起成長,但當談到他們對這個國家的歸屬感時,它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好。
我深信,必須推進非殖民化程序,因為如果不積極主動地推進,它可能會繼續被推動"去漢化"的電流。
撇開過去的爭議,每次走在香港"皇后大道",我忍不住心中感嘆。 我想知道,我應該與這條道路的歷史對抗作鬥爭嗎?
今天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眼前的景象一如既往,就算是上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如果他再回來,還是能認出這片土地的。
或許,路名只是乙個航標,對於香港人來說,熟悉的名字並不需要改。 然而"queen`s road"殖民化的痕跡太深了,無法抹去。
我們不能接受它隱含著等同於慈禧或武則天的隱含含義,這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回到過去,女王'1842 年 2 月,南道是香港島的開創性傑作,當時有乙個雄心勃勃的填海工程,這條壯觀的 4 英里道路見證了殖民時期的開始。
它的名字來源於維多利亞女王的榮譽,就像一面紀念英國統治的旗幟。 同樣,為了向英皇喬治五世致敬,香港也擁有榮譽的象徵英皇道。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城市的這段記憶並不是永恆的,在日本占領期間曾短暫改名為“明治通”,但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這條路的名字在祖國和平回歸後又恢復了原來的輝煌。
香港道路名稱和建築物的變化是敏感和具有挑戰性的,我們將拭目以待,看看在回歸初期會發生什麼"一國兩制"的智慧。 英方希望維持既定秩序,而我們則試圖這樣做。
然而"非殖民化"跟"去中國識別"回歸25年來,已成為治理的焦點。 原來的管理制度大多起源於英國,抵制改革也就不足為奇了,陳方晟等人物都利用了這一點"非殖民化"口號,暗中推送"去漢化",抵制回歸,認同國家。
即使一些機構忽視了非殖民化程序,因為該制度保持不變。
2015年9月,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陳佐爾轉變職務,強調香港要依法辦事"非殖民化"不"去漢化"然而,當時政制局秘書譚志遠不同意,認為應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糾紛。
時至今日,人們對保護殖民遺跡的態度各不相同,有些人甚至認為是這樣"一國兩制"象徵。 然而,香港紀律部隊最近已轉而使用"中國人步伐",反映了社會配對"英國的"對傳統的反思。
2019年"黑色風暴"這一事件使香港**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他們在平息暴力的同時避免大規模**的勇敢和智慧贏得了讚譽。
李家超、鄧炳強等人的崛起,是他們獲得信任的必然結果。 香港警務部隊雖然受過英國人的訓練,但在維護國家和香港利益的關鍵時刻,堅定地站在國家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場上,真正體現了中國人的忠誠,看清了英美背後的虛偽和狡猾。
雖然2019年的動盪使香港的法律界受到審查,但試圖擺脫“英國的恥辱”就像在清朝試圖剪掉辮子一樣困難。
事實上,即使是英國法律界也正在經歷內部變革,許多人不再認同過去的傳統象徵。 我覺得沒必要急著去推,只要等待內部的變化,當他們發現這些傳統術語已經不符合時代審美時,自然會選擇拋棄它們,以免給他們把柄。
令人高興的是,現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於5月23日強調,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迫切需要對過時的法律文字進行現代化改造,並刪除“女王陛下”和“英國”等殖民術語。
想想看,香港回歸祖國25年後才開始的“去殖民化”程序,皇后大道這樣的地名怎麼會變化得這麼快?
核心思想:香港去殖民化的關鍵在於教育改革,尤其是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奴隸教育”的影響,尤其是教會學校的教育體系。
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精細的操作。 請注意,本文中對文字的任何使用都必須得到作者的批准並註明出處,以尊重智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