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錯過了曾院士參與的三星堆學習,讓在三星堆查閱過各種資料的兒子沒有放棄,在開學第一周就帶著他們去參觀了三星堆,當時學業負擔不大。
在參觀三星堆期間,父親擔任兼職導遊,在父親的指導下,兒子也自由發揮,偶爾擔任兼職講師。
看著在展品和植物前滔滔不絕的兒子,想起一年前在自貢恐龍博物館裡與每只恐龍交談並吸引遊客聽他當導遊的“社交牛”兒子,以及前一天周五準備充分但怯場的“社交恐懼”兒子, 這竟然是同乙個孩子,這讓我目瞪口呆。他是“社會牛”還是“社會恐懼”?
也許,社會牛或社會恐懼的問題並不重要。
首先,有乙個術語叫做“以終為始”,意思是在採取行動之前,我們應該把事情的目標想清楚,並根據目標採取措施。 同樣,管理中也有“工具理性”和“實質理性”,兩者共同表明行動應該與目標相一致。 嗯,養孩子也是一樣。 “社會牛”和“社會恐懼”是工具理性,過好日子是實質理性; “社會牛”和“社會恐懼”是一種行動方式,“過好日子”是最終目標。 這樣一來,最重要的是溝通和輸出的能力。 因為社會牛和社會恐懼不僅與他們是否優秀無關,而且無法決定孩子是否能過上好日子。 社交恐懼並不意味著溝通能力差,輸出能力弱,社交牛也不意味著溝通能力和輸出能力一定好。 因為人天生就很複雜。 很多明星在性格上都偏向於社交恐懼症,但他們在自己熱愛和擅長的領域卻非常社交。 唯一能支撐輸出和專業溝通的,是真正的天賦和內在的充實。 有了真正的才華,個性獨立,陽光自信,你就會有勇氣和能力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看,敢於表達自己不是一種技能,也不是一種好的品質,而是一種自然的結果。 比如我兒子,在博物館裡可以跟著小粉絲哥哥和小粉絲姐姐,但是在班長選舉中,他不能說話兩分鐘。
其次,沒有必要訓練孩子說話和左右,這不是美好和成功生活的必要條件。 因為自己活得好不好,成功與否,並不是目標的結果,因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無法規劃的,而是不斷地考驗下乙個墊腳石,一步一步走出來。 就像很多人羨慕黃永宇教授的一生,羨慕他遊手好閒、野鶴般的生活。 但我認為,需要羨慕的不是教授的生活條件本身,而是選擇自己自洽生活的能力。 世間最崇高的不是某種生活,而是能夠活在自己最舒服的狀態裡,有權選擇隨心所欲地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 人的性格是多樣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生活,就像不強行讓社會恐懼的孩子打著“對你好”和“愛”的名義做公關活動,讓“社會牛”的孩子守守燈塔,對性格不合的人來說,就是折磨、折磨、煉獄。 因為即使你鍛鍊了,也傳達了“你做不到”的評價,這也是缺乏自信和自信的表現。 心裡也不可能有平安。 父母的最終目標——幸福——會失望。
因此,作為父母,你應該專注於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擔心,並給你的孩子更多的幫助和祝福。 孩子需要父母傳達信心、勇氣和力量,而不是焦慮、懷疑和擔憂。 至於“社交牛”或“社交恐懼”,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發展。 畢竟,這個世界不僅需要大樹,還需要小草來裝飾。 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自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