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上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代表戴琦舉行經濟對話。 美國前川普上台以來,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技術制裁措施,挑起了中美之間的戰爭。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對中國的危機感與日俱增,認為中國的崛起對其全球霸權構成威脅。 因此,美國採取了慣常的戰略轉移,試圖分裂和削弱中國,以消除競爭對手並保持其全球領導地位。
在此之前,美國已經成功地利用戰略轉移戰術,瓦解了一批強大的敵人,並逐漸將自己提公升為全球超級大國。 那麼,美國將如何進行第六次戰略轉變呢?
中國應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美國雖然建國歷史只有200多年,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支撐,卻依靠戰爭和戰略轉移,打敗了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法國等舊世界列強,登上了世界之巔。
喬治·華盛頓**在即將離任的講話中說,要把美國建設成乙個自由進步的偉大國家,就必須消除對某些國家的持久敵意,不要依賴任何國家,而是要保持獨立,並奉行獨特的外交路線,使交戰國不能從美國中受益,也不會輕易激怒美國。
這種被稱為“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既包括國防政策,也包括經濟政策,對美國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經濟、文化方面,通過立法限制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
在國防方面,奉行不干涉原則,除自衛戰爭外,不主動捲入外部軍事衝突。 然而,美國似乎並沒有完全實行孤立主義政策。
中國有句老話,“人不會為了自己的緣故而滅亡”,為了讓國家強大,美國會竭盡全力。 戰略轉移是乙個軍事術語,是指通過暫時避開攻擊敵人,儲存實力,爭取有利的戰略形勢,將原有的戰區轉移到新的戰區,完成新的戰略任務。
通過五次戰略轉變,美國將其力量從北美擴充套件到大西洋、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地區。
美國在獨立之初就雄心勃勃,決心成為全球霸主。 西班牙帝國是歷史上最早的全球和殖民帝國之一,其海上霸權無與倫比。
然而,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西班牙帝國開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英國和法國等新興國家。 然而,美國並沒有放棄,而是利用西班牙帝國的衰落,開始了第一次戰略轉移,從西半球進軍大西洋和太平洋,以爭奪制海權。
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地理位置優越,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和水生資源,是全球航運體系的樞紐和重要環節。
因此,美國決定奪走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如古巴和菲律賓,以獲得在大西洋的制海權。
由於戰爭,西班牙不得不讓步並簽署了《巴黎條約》,以 2000 萬美元的賠款將古巴、菲律賓、**波多黎各**和威克島割讓給美國。
結果,威克島成為橫跨太平洋的重要交通樞紐,幫助美國進入太平洋。 此外,這場戰爭還標誌著美國從大陸擴張轉向海上擴張,從孤立主義轉向外國擴張主義。
結果,美國加強了與拉丁美洲和遠東的聯絡,並開始成為太平洋地區的大國。 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嘗到了甜頭,這讓它雄心勃勃,開始將目光轉向歐洲。
歐洲背靠亞洲的心臟,北面是大西洋和北冰洋。 該地區有幾個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等。 美國正在等待合適的時機,在繼續擴大其實力的同時,一一擊敗他們。
然而,歐洲列強在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中製造了矛盾。 舊帝國瓜分了非洲、拉美、亞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新崛起的德國等國卻無法獲得有用的殖民地,導致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
此外,各帝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秩序不均分,德國等國家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以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戰爭的破壞力是巨大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國的士兵**和傷員人數達到了驚人的數量,歐洲列強幾乎被戰爭耗盡了。
但對於美國來說,戰後獲利的是漁民,為軍事發展獲得了大量金錢和領土補償。 美國作為戰勝國,成功登陸歐洲,開始在太平洋擴張。
然而,正是在這個時候,“十月革命”爆發,成為世界上第乙個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因為1929年的經濟危機開始動搖其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日本等國也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國雖然被迫簽署《凡爾賽條約》,但心中滿懷怨恨,準備再次扭轉局面。 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導致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
1937年7月,日本開始全面入侵中國,隨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迫使美國轉移其全球戰略重點,但由於其軍事和經濟發展,它在歐洲和亞洲戰場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二戰結束後,美國獲得了大量戰利品,包括英國和歐洲的許多殖民地,控制了整個日本,並在幾個太平洋地區建立了軍事基地,成功地肢解了歐洲的舊列強。
二戰結束後,世界形成了新的戰略格局,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處於對抗狀態,世界進入冷戰時期。
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加拿大等12個資本主義國家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8月24日,北約正式成立。
作為對北約的回應,1955年5月14日,蘇聯率領匈牙利、保加利亞等社會主義國家在波蘭首都簽署《華沙公約》,華沙條約正式成立。
隨著蘇聯集團的發展,美國將重點轉向瓦解華沙條約組織和蘇聯。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備競賽。
與此同時,美國通過拉攏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削弱了蘇聯的力量。 蘇聯與阿爾巴尼亞關係惡化後,退出了華沙條約組織,加上匈牙利從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兩個德國合併,匈牙利和東德也退出了華沙條約組織。
此外,通過意識形態的滲透,美國也讓一些蘇聯政客質疑共產主義,轉向資本主義。 這種矛盾在蘇聯內部造成了嚴重的分裂。
在這種情況下,1991年4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最終解散。 幾個月後,蘇聯遭受內外麻煩,最終解體。 美國成功地坐上了世界霸主的位置。
美國一直在全球範圍內推進其戰略目標,目前的重點是中東。 中東作為東西方之間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優越。
然而,由於伊斯蘭世界的反霸權情緒,許多中東國家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並不好,更願意與前蘇聯等國家建立密切關係。
為了爭奪前蘇聯的勢力範圍,消滅中東的反美勢力,美國開始了一系列行動,包括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
這些戰爭大大削弱了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等國家,美國以此為藉口消除了他們所認為的一些東西"反美戰士"的字元。
然而,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開始感到不安,開始進行第六次戰略轉變,即包圍和肢解中國。 中國雖然建國時間不長,但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持續增強,GDP甚至超過世界大國,位居世界第二。
為了防止中國崛起,美國決定通過戰略性地包圍和肢解中國來打壓和制裁中國。 這個專案已經開展多年,戴旭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大校、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對中美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
他認為,美國正試圖肢解中國,我們必須對此保持警惕。
在第六次戰略轉變中,美國採取了利用亞洲內部矛盾的戰略,以達到中國與周邊國家矛盾相替的目的,以加強在亞洲的軍事存在,逐步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
近年來,美國和西方國家一直是中菲南海爭端、中日釣魚島、中印邊界衝突的幕後黑手。 他們試圖通過領土爭端破壞中國與鄰國的關係,孤立中國,同時加強在這些國家的軍事存在,從而形成包圍圈,為肢解中國做準備。
此外,美國還滲透中國,干涉中國政務,挑起港台問題,企圖謀害中國。 一旦中國發現自己處於內外困境,將更有利於美國實現其目標。
然而,美國的陰謀注定不會得逞。 那麼,中方應該如何應對美國的陰謀詭計呢? 首先,中國應加強與歐亞國家特別是俄羅斯和伊朗的合作,依靠“一帶一路”戰略逐步打破包圍圈。
中俄關係眾所周知,中國最近與伊朗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政治和經濟合作。
對於美國的盟友來說,誰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誰就支援誰,背叛美國也是可能的,他們值得為他們而戰。 此外,美國的宿敵也可以被拉攏,尤其是中東的伊斯蘭世界。
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決維護香港、台灣省是中國固有領土的事實,不允許美國支配我們的內政。
中國應該充分利用現有優勢發展自身實力,這樣我們才能更有信心和能力對抗那些對中國不利的勢力,而不是盲目地做出讓步。
事實上,我國在外交方面也變得更加自信。 3.當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時,我們也進行了反擊,以對待其他國家的方式對待其他國家。
例如,澳大利亞是美國的小弟弟,一再對中國做出不友好行為,因此我們無限期中止了中澳戰略與經濟對話。 這讓澳大利亞非常著急,只能向中國示好。
由於澳大利亞的經濟嚴重依賴中國,如果失去中國這個市場,將很難在全球範圍內找到乙個替代國家。 我們國家有很多新的合作夥伴可供選擇。
因此,澳大利亞沒想到我們國家會如此強硬,反對我們的國家只會造成自己的損失。 只有強大,才能迎接各種挑戰!
但是,對於美國可能出現的麻煩,我們還是需要小心謹慎,因為“小心航行萬年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