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新聞3月3日,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微信***訊息,自2022年12月1日《反電信網路詐騙法》實施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堅持“高效辦案”原則,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嚴格、全鏈條打擊電信網路詐騙行為, 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電信網路詐騙罪5萬餘人,同比增長60%以上,幫助資訊網路犯罪活動相關犯罪14萬人以上,同比增長10%以上,利用電信網路掩蓋、隱瞞犯罪所得和犯罪收益750000餘人,同比增長106人9%。
檢察院認為,現行電信網路詐騙犯罪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從犯罪模式來看,集體化特徵越來越突出。 境外犯罪集團打著“工業園區”和“科技園區”的幌子,通過控制和管理獨立的詐騙團夥,形成了龐大而穩定的詐騙犯罪網路。 例如,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共同監管詐騙、非法拘禁、敲詐勒索、組織他人非法越境案件。 黃某某拉攏潘某某、鐘某某等人,在緬北投資建設“五金建材城”,先後招募了20多個詐騙團夥入駐,並為詐騙團夥提供辦公場所和住宿,實行封閉管理,並用武器對詐騙團夥人員進行防護,形成了乙個1000多人的超大型犯罪團夥。
其次,從涉案人員的角度來看,他們年輕、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部分受害群體應予關注。 被檢察院起訴的電信網路詐騙、協助資訊網路犯罪活動以及相關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的人員中,年齡在25歲以下的佔31%,高中以上學歷76%的佔76%7%和53%的人失業7%。在校學生、應屆畢業生、未成年人逐漸成為犯罪集團的目標。 三類受害者群體應予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分子以**遊戲積分卡、**明星投票等未成年人為名,犯罪分子以**遊戲積分卡、**明星投票等特徵;對於老年人,犯罪分子往往以投資養老產業、銷售收藏品或保健品、為老年人提供診療服務等名義騙取老年人; “全職媽媽”,犯罪分子利用“全職媽媽”沒有固定收入,急於在網際網絡上找兼職的心理,以介紹工作、收取介紹費和入職費的名義進行詐騙。
第三,從犯罪手段來看,網際網絡新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近年來,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手段不斷革新,包括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購物服務、騙費業務物流客服、虛假信用詐騙等,層出不窮,更具欺騙性。 在實施電信網路詐騙的過程中,犯罪分子往往會使用“深度偽造”等網際網絡技術,這不僅降低了犯罪成本,而且使其更加隱蔽。 例如,犯罪分子利用面部篡改和語音偽造技術,冒充受害者的信任人傳送**、合成語音通話等進行詐騙。 在洗錢方式方面,目前資金主要通過地下銀行、“跑點”平台和虛擬貨幣交易轉移,監管難度大,資金轉移渠道交織,難以追溯,導致追回贓物和損失難度較大。
檢察機關堅持積極依法履行職責,大力遏制此類犯罪持續高發,保護人民財產安全。
一是懲治電信網路欺詐全鏈條犯罪。 針對境外電信網路詐騙犯罪集團針對境內居民詐騙行為高發,堅持依法嚴厲打擊跨境電信網路詐騙行為,以及由此引發的非法拘禁、故意傷害等嚴重暴力犯罪。 會同公安部共同督促處置3批13起重大跨境電信網路詐騙案件,開展打擊涉緬北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專項行動,指派督辦涉緬北地區4萬餘名“返鄉者”案件。 並盡一切努力打擊黑幫,摧毀網路,切斷鎖鏈。依法嚴厲懲處合作犯罪者,加大對非法越境犯罪的懲治力度,加大打擊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特別是非法獲取人臉、聲紋等敏感資訊、利用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偽造人臉、聲紋的力度; 並獲取其他資訊。集中打擊專業化、公司化、跨境地下銀行,重點打擊為洗錢團夥購買、組織他人銀行卡的團夥,擠壓洗錢犯罪空間。 會同公安部、最高法院,加強工作凝聚力與配合,開展追贓、追損全過程,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二是統籌推進電信網路詐騙綜合治理。 認真履行《電信網路欺詐法》賦予的公益訴訟職責,圍繞重點行業個人資訊保護、“兩張牌”管理、企業反舞弊義務履行等,立案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160餘件。加強網路司法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嚴懲脅迫、教唆、引誘、欺騙未成年人參與電信網路詐騙及相關犯罪的。會同公安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等部門,聯合約談相關運營者和平台企業,督促加強內部風險防控,夯實企業主體責任。 聚焦案件背後反映的社會治理漏洞,起草並發布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協調相關部門加強訴訟來源治理。
三是用資料賦能提公升作戰治理質量和效率。 開展大資料法律監管,開發相關法律監管模式,初步產生“數字賦能監管、監管、治理促進”效果。 例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昇區檢察院制定的“在校學生異常**卡法律監督模式”,通過對在校學生持有的、非生活必需的異常**卡資料進行比對調查,督促有關部門破獲2個非法交易**卡的犯罪窩點, 刑事案件9起,登出異常**卡5500餘張,關閉異常高風險**賬戶1000餘個。
四是要營造全民打擊舞弊的良好社會氛圍。 向社會公布檢察機關打擊治理電信網路詐騙及相關犯罪的工作和典型案例,與中央電視台聯合製作一系列反詐騙宣傳片,彰顯檢察機關依法嚴懲的決心,推動營造全民反詐騙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