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乙個極其感人的老**。 2006年,**的孩子們去了朝鮮,他們來到了在朝的中國志願軍烈士陵園,目的只有乙個:特意掃掃烈士毛安英的墳墓。
前排左起**是:毛安卿的妻子邵華,毛岸英的前妻劉思琪,**女兒李敏和李妮。 這意味著兩個兒媳婦和兩個女兒合影,她們也是“四個女兒”,這是非常難得的,她們衣著樸素,不愧是偉人的後代。
從**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傷心,都希望把毛安英遷到中國,安葬在瀋陽志願軍烈士陵園。 問題是,為什麼毛安英犧牲後不回國安葬? 這件事也是***決定的,背後的故事是淚流滿面的。
1950年11月25日,毛義英在朝鮮大於洞英勇犧牲,年僅28歲。 當天下午,志願軍總司令給軍委發了一封絕密電報:
“我們今天7點進入防空洞,毛安英和三名參謀在屋裡。 11時,當四架敵機經過時,其中四架已經出來了。 敵機經過後,四人返回屋內,突然又有四架敵機飛來,投下近百枚燃燒彈,擊中屋內,當時兩名參謀跑了出來,毛安英和高瑞欣還沒來得及逃生就被燒死了,沒有其他損失。 ”毛岸英死後,**考慮到前線戰爭的緊張局勢,他指示將毛義英和高瑞欣暫時埋葬在附近的山坡上,戰爭結束後再轉移到墓地。 **當時負責軍委的日常工作,接到電報後很傷心,但經過與**等人商量,他決定暫時不向***匯報。
這是有原因的,一是考慮***患重感冒,二是***專心指揮志願軍的第二次戰役。 1951年1月2日,**終於向***報告了毛岸英犧牲的訊息。 當時,***住在新六院1號樓,讓葉子龍把***絕密電報發給***批准。
據葉子龍回憶,當他到達新六院一號樓時,**剛起床,正坐在前廳的沙發上看報紙。 像往常一樣,葉子龍把電報放在面前的茶几下面,然後放下報紙,拿起電報。
那一刻,時間彷彿停止了,場面無比安靜,只見***埋頭看了一遍又一遍的電報。 過了好一會兒,**才抬起頭,只見臉色蒼白,顯然處於極度悲痛的狀態,卻沒有眼淚。 緊接著,**抽了很長一段時間。
過了許久,**對著身旁的李銀橋、葉子龍等人揮了揮手,道:“。戰爭,總得有人死,沒什麼。 後來,回到北京後,他再次提到毛岸英的犧牲,並說:“。志願軍犧牲了這麼多人,他們的犧牲都是光榮的,不要因為安英是我的兒子就把這當成什麼大事。 它消失了,沒有必要再說了。
1954年12月底,志願軍司令部就毛岸英葬禮搬遷一事致函軍委。 中央軍委總幹部立即發回志願軍總部電報,建議將毛義英重新安葬回國。 這封電報還沒發出,就送到了***的辦公桌上,***當時是***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想了想,他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毛安英應該葬在朝鮮。 **對秘書說:“你不是親口說過岸英是志願軍的普通士兵嗎? 此外,作為中北兩國人民鮮血凝聚的友誼的象徵,作為中中兩國國際主義精神的體現,毛安英也應該被埋葬在朝鮮。 ”
想到這一層,**給***寫了一封私人信,提議將毛安英埋葬在朝鮮。 **寫道:“我打算葬在朝鮮,以智師或義勇軍司令員的名義,立碑,說明他自願參軍犧牲,不愧是***的兒子,與同時去世的另一位參謀高瑞新葬在同一地。 這個教育意義很好,其他烈士家屬也沒異議,原文已經發給你了,上面的評論沒有寫。 ”
毛安英公墓。
**他贊同***的建議,對這封信評論說:“我同意彭的意見,請通知總幹部部準備另乙份答覆。 而***的手寫信很快就送到了***的手中,**也同意了,他給出了這樣的指示:我同意德懷同志的意見,即建英的遺體應該像成千上萬的志願烈士一樣埋葬在朝鮮的土地上,不應該為他舉行特別的葬禮。
就這樣,毛安英最終被埋葬在了朝鮮。 1955年清明節後,毛義英被遷往朝鮮平安南道希昌縣西北部的中國志願軍烈士陵園。 毛安英的墓地與其他志願烈士墓地沒有什麼不同,他的墓碑上刻著“毛安英同志墓”,背面刻有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