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簡介
李一良(1966- ),詩人、翻譯家。 他出生於湖北農村,現居武漢,在一家電信公司工作。 1984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散布在各種相關期刊上,並收集出版了詩集《逆行》。 業餘時間從事歐美文學翻譯工作,出版過《無盡:扎加耶夫斯基詩選》《永恆的敵人》《看不見的手》《希克梅特詩選》《另一位美人》《獵人之年》等。
1. 你是哪一年開始寫詩的? 最初是什麼激發了你寫詩的靈感?
從哪一年開始? 我記不太清楚了,因為我最初的暗戀物件是**,閱讀和寫作。 印象最深的是讀了《青春之歌》,其中引用了海涅的一首詩(當時的中國教科書裡也有他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其中的情感和感受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一遍又一遍地玩它,直到我能背誦為止,家裡還有一本海涅的《新詩》, 所以我也讀了,模仿寫台詞,這不該算是寫,但模仿的衝動是無辜的。那是1979年的春天。 當時《天安門詩集》影響很大,家裡也有一本,看完才意識到詩歌要有節奏、有韻律、有激情,別的沒什麼可學的。 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我在舅舅家讀了《詩刊》(當時是一本小書)上的《將軍做不到》這首詩,覺得寫得這麼大膽,樓梯的布置也很新穎。 我的興趣主要是**閱讀,這在當時很流行**,可以抓住閱讀的。 那是乙個閱讀資源非常匱乏的時代,沒有文化生活。 作為鄉里乙個不甘寂寞的孤獨少年,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就是現在所說的“文藝青年”。 兩年後,我考進縣城讀高中,高考的壓力擠壓了閱讀時間,如果不是嚴重偏離課堂(其實我沒有意識到),我應該做題了。 不過,那時候,愛情發生了,課後的我熱情是學習艾青的《詩選》,江光慈的《哀悼的中國》,甚至手抄了大部分《飛鳥》(因為沒有完整的書)。 說到寫詩的靈感,答案已經很明顯了:讀書和墜入愛河。
2008年,他參加了汶川**籌款活動,朗誦了自己的詩歌。
2.請選擇2-3位對你的詩歌創作影響最大的古今中外詩人或藝術家。
現在理性地看這個,第乙個,我還是覺得應該是北島。 在他出國之前,我在筆記本上反覆閱讀和抄寫他的詩歌,大部分都能背下來,我也認真研究詩歌,一一弄清楚,印象深刻,大概是1989年。 這期間,還有另外兩位詩人,波德萊爾和惠特曼,享受著類似的“待遇”,但只有通過閱讀,而且是各種譯本和各種版本,只要能拿到手,就一定會認真閱讀。 他們都是詩人,在我的詩歌觀的形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幫助我定義了什麼是“詩歌”以及“詩歌”應該是什麼樣子。 當然,隨著視野的逐漸開闊,這個定義被無限放大,自由度越來越大,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的判斷也越來越必要。
2018年參加瀘州詩酒國際周朗誦詩歌。
3. 請提供您自創作以來的 10 部傑作的標題。
《一間自己的房間》《與美國詩人的距離》《散步》《乙個孩子》《如果我老了》《逆行》《絕句》《我不知道......“我有”和“簡歷”。
在海南澄邁,我和吳思敬先生合影留念。
4.你是用波浪寫詩,還是反覆修改,還是有其他的寫作方式?
兩種方法都有,過去波瀾較多,現在反覆修訂較多。
5. 你如何看待你的生活和事業與你的詩歌寫作之間的關係?
職業是生活的一部分,職業與我的詩歌寫作無關。 生活無處不在,生活包含詩歌,詩歌的理想狀態似乎能夠處理生活中的一切,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行是詩,就有區別。 詩歌一直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從來都不是唯一的一部分。
1. 這從來都不是全部。 我真的不看不起那些把詩歌當成“唯一”的人,我也沒有找到有人這樣做,詩歌可以這麼好。
在家裡的沙發上休息。
6.你注意詩歌評論的**章節嗎? 你寫詩歌評論、評論和研究文章嗎?
我一直很關注詩歌批評,尤其是詩歌理論、詩人研究、詩人自述,在這方面我也寫過一些文章,但不多,主要是針對形勢。 我沒有成為理論家或批評家,但我對理論和評論感興趣,這是我“尋求真理的意志”所驅動的。
7. 您如何評價當前的中國詩歌界?
充其量,這很正常,很正常。 都是一樣的,中國和美國,美國和波蘭,波蘭和以色列。 詩歌正日益成為一門小眾藝術。 在不好的方向上,我們現在在“四個現代化”中更加嚴重:情況更嚴重:情況是江湖,是交流圈,是審美氣質,是寫作的同質化。 人人都討厭江湖的圈子,誰也置身事外; 每個人都厭惡詩歌中的哥們精神,沒有人能免於哥們的精神; 人人都崇尚差異性、個性、獨創性,誰也逃不出同質化的陷阱。 歸根結底,寫作的動機不能說是很純粹的,寫作的視野和經驗還是很有限的,跟風速成名還是有市場的。 獨立詩人很少見,真正的詩人也很少。 詩人活在時間裡,時間無形中淘汰和選擇詩人。
在武漢理工大學大聲朗讀詩歌。
8.寫下你認為最重要的三個詩歌寫作要素。
首先是作家的“氣質”,用我們古人的話來說,就是氣質和真氣質,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沒有這個,俗話說,“它不是那種材料”,就像跳舞不是那種材料,唱歌也不是那種材料一樣。 詩人的氣質不是所謂外向或內斂的問題,而是他是否具有徹底、坦率、不媚俗的果斷鮮明的特點,缺乏真正的氣質,至多能成為乙個好的工匠。 其次是所謂的天賦,包括敏感度(也可以說是氣質的一部分)、語言能力、藝術表現力,這些都有先天成分,但主要取決於後天。 天賦,天賦,天賦,諸葛亮就是這麼聰明的人也說:“只有這樣,你才得學。 天才不能說缺席,但極為罕見。 第三,我認為是視野,包括經驗、生活經驗、寫作資源等各個方面,從根本上定義了乙個作家的格局。 “法律在它之上,它就在其中”,法律是什麼? 如果我們更廣泛地理解“法”的物件、內容和範圍,那就是經驗、生活經驗和各種寫作資源。 從一首詩到另一首詩,大多是“二手”的,說不定會讓人成為技術上的小專家,畢竟經不起時間的磨擦; 造就詩人的仍然是鮮血,是真實的材料,沒有什麼是空洞的。
讀書多的人可以有很多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