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鄧和葉帥在久別重逢後終於重逢,相聚北京。
這張照片拍攝於當年11月,是兩位老人再次並肩前行,助力改革開放的剪影。
這兩位老人,乙個年過大,乙個年紀大了,不過可以注意他們的站姿,還是那麼“精緻”。
七八十歲的老人依舊以標準的軍人姿態站著,雖然滿頭白髮,但依舊倘強,像寒冬裡的兩棵健壯的松樹,雖然大雪壓彎了樹枝,但依舊高大有力。
這也是老一輩革命者在戰火中淬鍊的鋼鐵意志。
多年的軍旅生活造就了他們,士兵們的言行舉止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血液,烙在了他們的肌肉和骨骼中。
說到兩者的關係,可以用乙個生動的比喻來概括——葉帥是土壤,而鄧是扎根於土壤、綻放的紅花。
葉帥非常佩服鄧,他曾在公開場合感嘆:“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一定不能沒有我。
他們其實很早就認識了,早在**蘇區的時候,他們就認識了,只是當時屬於不同的部門,所以彼此並不熟悉。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人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隨著交流越來越頻繁,葉帥驚喜地發現,鄧小小的身軀裡蘊藏著驚人的天賦。
有一天,**派最信任的小兒子***被接到家裡,一天24小時“貼身保護”,他在工作中也毫無保留,並吩咐自己的辦公室主任——
檔案我看過了,讓他看看就行了! ”
在***的勸說下,**終於在1977年7月重返工作崗位,結束了自己的“三起三落”。
在黨和國家整頓整頓的緊要關頭,他奉命接過“接力棒”。
事實證明,葉帥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對鄧的信任是正確的。
1978年以來,鄧先後提出“改革開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有見地的思想,一下子把沉淪迷茫了十年的東方巨龍帶回了騰飛的軌道。
**作為改革開放的“總建築師”,無疑在偉大的歷史轉折點上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不過,作為所謂“紅花還是需要綠葉”的,葉帥的大力支援,也是改革開放在全國落實的重要保障。
1980年4月,經濟特區成立已滿一年。 葉帥作為第一任領導率領的“先遣隊”,率先來到“經濟特區”視察。
他先後參觀了深圳和珠海兩大經濟特區,在考察的同時,還不忘給經濟特區的建設者們打氣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他不斷肯定特區的建設,鼓勵建設者們繼續努力,給予他們極大的精神鼓勵。
當然,葉帥也不僅僅是一種鼓勵。
他深入基層,切實了解特區建設中存在的困難。 發現的問題及時指出,並督促有關部門及時改正,將整個經濟特區的情況客觀公正地反映給特區,為經濟特區的經濟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天,改革開放政策已經走過了45年,“堅持全面改革開放”無疑是正確的,這一偉大政策經受了實踐的考驗和歷史的考驗。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改革開放不僅被當作一項基本國策,更被看作是激勵一代人銳意進取、不斷前進的標桿和豐碑。
葉帥和鄧在歷史轉折點上的果斷而睿智的判斷,使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受到我們的尊重和愛戴。
作為享受改革開放好處的新一代,我們不能停滯不前。
我們青年人應該站在先輩的肩膀上,收穫改革開放勝利的果實。 改革開放中蘊含的自我批評、自我批評、自我創新精神將繼續傳承下去,成為中華民族基因中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