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滅趙三年無功,但智慧的滅亡卻一戰完成,為什麼?
一般認為,三派的分離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界點,當然,這個分界點並不是乙個固定的點,而是更長的時期,而三派的分離其實發生在智伯與智、漢、魏聯合剷除趙國之氏之前。
自晉朝溫公以來,晉國一直實行三軍六秘製。 所謂"三軍六書記",指晉國有三軍,中軍、上軍、下軍,各由一位大臣率領。 在這三軍之間,**軍的部長成為執行部長,是六書記的首領。
柳清當初的齊心協力,使晉國迅速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晉楚戰爭時期,晉國幾乎暢通無阻,楚國幾乎沒有勝局。
但是,三軍六書記的制度開始限制國家行政人員的權力,部長的權力超過了國家行政人員的權力,所謂的文官政策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志伯上台後,晉國的六位書記實際上變成了四大家族:智家、魏家、韓家、趙家。 四大家族與其他幾個家族共享土地,勢力不斷壯大,但智伯也頗有野心,他擔心金國的霸權無法發展。
為了保證霸權的復辟,最重要的是增加王地以容納晉王,於是智伯想出了乙個辦法,那就是四大家族都留出一些土地來增加王地。
為了說服大家,智博首先分發了10000個美食莊園。 當然,韓、趙、魏三人並不想買地。 畢竟志伯是常務秘書,晉國的省**不在志伯手裡,誰知道他最後會不會自己拿到這塊地呢?
在知伯的威脅下,韓魏兩族不願放棄自己的土地,而趙氏則採取更強硬的態度,拒絕放棄自己的土地。 作為執政大臣,智伯當然不能容忍,於是率領漢魏兩族進攻趙氏。 攻勢持續了三年,但三年並沒有結束。
最後,志博想出了乙個淹沒金陽的辦法,但這不僅擺脫了趙氏,還讓青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乍一看,這件事似乎不太合理,畢竟乙個智家就能滅掉趙家,而且當時智家是六大秘族中最強的,如果再加上韓家和魏家,再加上三家的實力,滅掉趙家不是很容易嗎?
有趣的是,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年,但還沒有獲勝。
分析整個事件,我們會發現智波的失敗是故意的。 首先,柳清的心不齊,他們都想鞏固自己的地盤,根本不在乎晉國的生死。 志伯雖然想重振晉國的霸權,但他並不自私。 就算智博不自私,柳清又怎麼可能吐出已經吞噬的領地?
其次,韓魏先同意分疆,不是為了制服智伯或奪取晉國,而是為了防患於未然。比如,當志伯要求韓康子把地給他時,韓康子一開始很不情願,但段琦卻說了。
聖人固執貪婪,不跟他一起去,就要攻擊我; 和他一起去比和他一起好。 他習慣於獲得土地,所以他會去問人; 如果別人不同意他,他就會派軍隊去找他。 這樣,我就不必等待事情發生變化"。
魏某不甘心,但他們都害怕智博的勢力,所以暫時只能裝模作樣,等待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智伯準備攻打趙國,魏國和漢國雖然也出兵了,但並沒有表現出真正的實力,只是補充了人數,並沒有真正將趙國逼入絕境。
志伯又要淹沒金陽了,這讓韓偉徹底慌了,他在《資治通鑑》中寫道:"桓子肘康子,康子走在桓子的太山上,用汾水淹沒安義,用江水淹沒平陽。 "
是的,魏歡子和韓康子想到了晉陽滅亡後的自身處境。 滅了晁之後,智博的力量會更大,然後魏和韓就會成為砧板上的魚,智博會分安一和平陽,然後魏和韓就會成為智博的包。
俗話說"死嘴唇和冷牙",晉陽的晁湘子派人去告訴韓魏"死嘴唇和冷牙"於是三人聯手,輪流攻打智博。
對付智氏比對付趙氏要容易得多,因為智氏的存在是為了削弱青氏,而韓魏對付趙氏則不會小心翼翼,所以韓魏三族並沒有聯手。
韓、趙、魏三大家族為了自己的利益聯合起來,目的就是要擺脫姬氏對他們的控制,讓姬伯無法削弱他們; 姬氏是他們的敵人,所以三大家族聯合起來消滅姬氏一族,因為三大家族聯合起來,事情自然會好處理。
而且,韓家和魏家的反應,連志伯都出乎意料。 其實,志伯從一開始就被告知要提防韓家和魏家,他們很可能會背叛他,但志伯不相信,結果,他把怒火傾注在了自己的智家身上。
韓、趙、魏三人背著智波商量,決定聯手除掉智波。 於是,到了晚上約定的時間,趙祥子讓人殺了守衛護城河的侍衛,然後放水淹沒了志伯的軍隊,志伯陷入了混亂之中。
韓、魏趁機率兵從側翼進攻智氏,而趙湘子則直接從正面攻擊智氏。 不久,志伯被殺,韓、趙、魏三家滅了智家,進而瓜分了智家的地盤。
從此,三大家族的權力進一步鞏固,晉王只是乙個傀儡。
然而,從三大家族的毀滅到三大家族的分裂,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 西元前453年,智伯被殺,漢、趙、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獲得了強大的權力。 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漢、趙、魏三大家族的藩屬地位,從此,漢、趙、魏三大家族與當時只有手掌大小的晉國一起活躍在諸侯國之中。
然而,在西元前376年,晉京公被免去平民身份,晉國徹底從歷史中消失。
可惜的是,稱霸中原百年的晉國被漢、趙、魏三國瓜分,歷史從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漢、趙、魏、齊、楚、燕、秦被列為戰國七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