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一期所述,西班牙於 1492 年占領格拉納達標誌著西班牙收復失地的勝利和伊斯蘭軍隊從伊比利亞半島的完全撤出。 也是在這一年,歐洲開始了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擴張。
1. 歐洲的殖民擴張。
1.西班牙。
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始於 1492 年,當時一位名叫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義大利航海家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率領三艘船向西航行,試圖找到通往亞洲的新航線。 他沒想到的是,他會發現乙個全新的大陸——美洲。
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西班牙人繼續擴大他們的殖民地,征服了北美和南美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非洲、亞洲和大洋洲。 他們建立了乙個龐大而複雜的殖民體系,將資源和貨物從全國各地運送到歐洲和其他殖民地。
2.葡萄牙。
1415 年,葡萄牙士兵占領了北非港口城市休達,並於 1418 年擊敗了試圖奪回休達的摩爾人。
從科學和宗教的角度來看,遠洋航行無疑是有利可圖的。 在阿方索五世(1443-1481)的領導下,葡萄牙的海上探險遠至畿內亞灣。
1458 年和 1471 年,它分別從摩爾人手中占領了摩洛哥和丹吉爾的部分地區。
1488年,迪亞斯被派往好望角。
1509 年的第烏戰役擊敗了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和威尼斯共和國,成為印度洋的霸主。
1494 年 6 月 7 日,葡萄牙和西班牙簽署了《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將維德角群島以西 2,200 海浬處的“教皇子午線”定為邊界,東與葡萄牙為界,西與西班牙為界。
這樣,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教皇面前被瓜分了。
3.英語和法語。
在殖民主義時代,許多阿拉伯國家被奧斯曼帝國割讓,並被歐洲列強轉變為殖民地。 西方列強不僅擴大了對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而且最大限度地將其轉變為農業和原材料的依賴,並通過資本輸出主導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命脈。
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公尺亞戰爭中,英法果斷地幫助奧斯曼帝國對付沙皇俄國,導致俄軍戰敗,損失慘重。
19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已經意識到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1830年,法國占領了北非的阿爾及利亞。
1881年,法國占領了北非的突尼西亞。
1882 年,英國直接占領了擁有蘇伊士運河的埃及。
1911 年,義大利興高采烈地占領了利比亞。
英國在18世紀上半葉開始控制巴林,並於1933年奪取了開採巴林石油的權利。 通過控制阿曼,進而控制荷姆茲海峽,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完全從巴林和阿曼撤軍。
如此一來,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勢力範圍基本上落入了英法義大利的手中。
對於阿拉伯地區,英國和法國通過培育偉大的阿拉伯起義來控制該地區,該起義鼓勵**人民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這將在下次討論。
5.阿拉伯人。
1.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阿拉伯人自 7 世紀和 13 世紀上台以來一直無法建立乙個龐大的帝國。 奧斯曼帝國在征服這個地方的同時,也與麥加和麥地那的貴族達成了一定的自治協議,並成功占領了這個地方。 從15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完全處於土耳其人的管轄之下,他們的領土自然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500多年來,阿拉伯人只負責誦經賣駱駝,沒有實力與奧斯曼帝國抗衡。
英國和法國繼續迫使埃及接受其奴役性的剝削性貸款,使埃及瀕臨破產,對埃及建立了金融和政治監督。 歸根結底,這一政策最終將埃及變成了殖民地。
摩洛哥在二十世紀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都在“奧斯曼帝國財政局”的控制之下,該局主導著整個奧斯曼帝國的經濟。 外國銀行在阿拉伯國家開設了大量分行。 外資投資於鐵路、航運、種植園、採礦和採掘場,以及用於原材料初加工的企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美國和德國的壟斷企業相互競爭,爭奪開採伊拉克石油的特許權。 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對外國金融資本的政治依賴得到加強,他們的殖民主義瓜分已經完成。
在一些國家,如埃及、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帝國主義者保留了一點本土**的外表,即完全屈從於外國並服從其政策的**殖民主義政權; 在其他國家,如阿爾及利亞、蘇丹和利比亞,外國殖民政權實行直接統治。 這樣,阿拉伯國家對外國金融資本的經濟壓迫與政治壓迫相結合。
2.阿拉伯起義。
在奧斯曼帝國的後期,各個阿拉伯家族相繼落入英國和法國。 在眾多阿拉伯家族中,權勢最大的主要是雜湊姆家族、沙特家族和拉希德家族。 這些家庭正在為乙個統一的阿拉伯地區做準備。
3.黎凡特地區。
大馬士革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被稱為“人間天堂”。 然而,該地區從未建立過自己的獨立國家,而是長期處於其他國家的統治之下。
無論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還是塞爾柱帝國,歷史上任何乙個帝國的崛起都會在該地區占有一席之地。 這不是乙個天堂,而是乙個四場戰爭的地方,經歷了無休止的戰爭。 敘利亞所在的地區在古代被稱為“黎凡特”,意思是太陽公升起的地方。 這個地方是連線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的重要通道,被稱為“世界的十字路口”。
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貨物必須在這裡卸貨和轉運。 可以說,這個地區是整個世界市場最中心的位置。
4. 內志王國。
16世紀,阿拉伯半島西部的漢志地區被土耳其占領,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乙個省。
1446 年左右,沙特王室的祖先離開了半島東部的卡迪夫,定居在內志地區的瓦迪-穆爾加山谷附近,他們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德里亞。
在 17 世紀末和 18 世紀初,沙特王室成為內志最強大的三個家族之一。
18世紀上半葉,內志地區出現了乙個新的伊斯蘭教派,瓦哈比派。 瓦哈比派作為實現政治統一的理念,被沙特家族完全接受,後來在沙特家族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1750 年,貝都因酋長穆罕默德·伊本·沙特在德里亞建立了酋長國。 此後,沙特王室首領征服了內志,占領了利雅得,並襲擊了科威特、卡爾巴拉,吞併了哈薩,征服了麥加和麥地那,並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整個漢志。
第乙個由沙特王室統治的瓦哈比王朝成立於 1811 年。 七年後,土耳其蘇丹派出的埃及(當時的省級)軍隊將沙特酋長國的首都伊亞夷為平地。 沙特一家被迫逃往科威特和波斯灣的沿海城鎮。
1824年,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的孫子圖爾基占領了利雅得,建立了第二個沙特酋長國。
1834年,圖爾基的長子費薩爾繼承王位,但在與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被俘並被流放到埃及。
費薩爾於 1843 年逃離埃及並重新集結,於 1845 年重新控制了中央半島。
費薩爾於1865年去世後,內戰仍在繼續,他的兒子們為權力而戰。
穆罕默德·本·拉希德(Muhammad bin Rashid)是北部地區沙馬爾部落的酋長,他趁機入侵並占領了利雅得。 第二個沙特酋長國被摧毀。
費薩爾的小兒子阿卜杜勒·拉赫曼(Abd al-Rahman)帶著沙特家族的殘餘逃往科威特。
1924年,內志王國的統治者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統一了內志和漢志。
在本期的最後,下一期將討論阿拉伯大起義。
我的gzh:希羅多德,乙個40歲的房地產商,一點也不慌張,就像門口的一棵樹,花開盛開,枝繁葉茂。 隨著巴以衝突的公升級,中東專題被開啟了,這是第二十九條。 讓我們用常識來抵禦時代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