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骨痛、貧血、疲勞、視力喪失、病毒感染......在老年人這些看似常見的疾病背後,可能是一種眾所周知的血癌,稱為多發性骨髓瘤(mm)。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統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是一種以轉殖漿細胞惡性增殖為特徵的疾病,常對骨髓、骨骼、腎臟等相關器官造成損害。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環境因素變化和檢測能力的增強,我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發病率逐年上公升。
隨著創新藥物和新藥的不斷湧現,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預後取得了顯著進展,患者的預後不斷提高,大多數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達到6-7年,少數患者甚至可以達到十年以上,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表明多發性骨髓瘤已進入慢性病管理時代。經過標準化**和隨訪監測,有望成為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可以長期控制的疾病。
2024年3月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骨髓瘤關愛月”,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學整合委員會聯合發起,百濟神州支援,3月2日以“打響生命的勝利,醫學之路”為主題,旨在提高公眾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 呼籲各方關注多發性骨髓瘤能長期生存的新趨勢,樹立慢病管理新理念。努力為患者爭取最大的生存利益。
調節疾病**是實現長期生存的重要條件。
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骨髓中的漿細胞惡性增殖,分泌大量異常免疫球蛋白。 “這些異常的免疫球蛋白不僅不能發揮正常球蛋白提高患者免疫力的功能,而且這種'壞'蛋白過多地在器官中積累,還會對患者的各個系統和器官的功能造成嚴重損害,導致患者死亡率增加,“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整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淋巴瘤診療中心主任邱璐貴教授說。 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多樣且隱匿,由其引起的相關器官功能損害在臨床上稱為“螃蟹”。 有些患者會出現大量的蛋白尿和尿毒症,這是由於腎功能受損(R),有些患者會出現骨痛(b),這被認為是衰老引起的骨質疏鬆症,但這種骨痛是由溶骨性骨破壞引起的。 骨質溶解的另乙個表現是血液中鈣含量的增加(C)。 其他人則出現貧血(a)。
多發性骨髓瘤根據發生次數分為一線**和多線**。 如果第一次沒有得到有效調節,則效果和後續效果會隨著病例數的增加而降低,並且疾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疾病後的生存時間不會減少。 因此,第一選擇尤為關鍵,是患者實現深度緩解的重要機會。 “一旦有必要,就要用以前沒有用過的新藥,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也可以替代,就像臨床上一樣,我們用新一代蛋白酶抑制劑來消除'壞'蛋白,讓患者達到深度緩解。 緩解期越深,緩解期越長,生存時間越長,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邱璐貴教授介紹。
多學科診療,助力慢病管理全過程。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人們往往難以識別。 大多數骨髓瘤患者不在血液科就診,如果患者出現骨痛,則可在骨科就診; 如果患者出現腎功能損害或蛋白尿,可前往腎內科;如果患者疼痛,可以去疼痛科; 但是,如果患者出現感染或肺部感染,則可以去看呼吸系統或傳染病科。
“打好生命的勝利,醫學之路,走骨髓”系列活動均由天津、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武漢等大城市三級醫院血液科主辦。 邱陸貴教授認為,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治應以血液學為基礎,結合骨科、腎內科、呼吸科、風濕科和免疫科、心臟病科、麻醉科等科室進行多學科診療。 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學科壁壘,減少公眾的就醫環節,節省就醫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為患者量身定做最佳方案; 它還可以幫助醫生從更系統、更全面的角度看待疾病,有利於規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診斷、治療和管理,讓疾病進入慢病管理階段。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活動現場。
提高癌症預防意識,規範降低率,定期隨訪,科學、細緻地對患者進行護理和營養管理,是多發性骨髓瘤“慢病管理”的重要條件,“多發性骨髓瘤的進展相對緩慢且惰性。 絕大多數患者可以通過藥物達到深度緩解甚至完全緩解,即臨床**。 之後,通過繼續鞏固和維持藥物,可以長期很好地控制疾病。 邱祿貴教授認為,通過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可以實現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長期生存和優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