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主線十分明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股領漲A股。
很多人都在嘲笑A股是偽科技、偽創新,我覺得沒必要自以為是。 看看美國智庫寫的半導體文章,人們比我們更有信心。 國內算力存在差距,但華為仍然勉強能夠使用,而且還在不斷提高被NVIDIA視為最強的競爭對手; 在大型模型方面,國外有SORA和OpenAI,但國內沒有那麼大的差距。 阿里的圖生**模型emo也很強,直接**產生說話和唱歌**,很生動。 Kimi Chat 在月亮的黑暗面,我用來提取會議記錄,有乙個相當不錯的體驗。 以中國移動為首的聯輝科技,說實話並不弱。 格局開放,更具包容性,投資科技股首先要始終保持樂觀。
回到正題,我們今天要說的AI公司是中控技術。 投資回報這只是個人日常投資研究分析,不構成任何建議。
23 年的估計收入為 796-92.8億,同比增長20%-40%; 淨利潤為10-115億,同比增長25%-44%。,扣除非淨利潤84-9.7億,同比增長23%-42%。
根據該公司的最新研究,2023 年的收入指引約為 30%,2023 年的收入為 862億,同比增長30%。淨利潤為1075億,同比增長35%,非淨利潤9億,同比增長33%。
後續業績報告出來了,基本略好於預期。
乍一看,公司各方面的表現都還不錯,但股價已經麻木了,原因有兩個:
一是2020年底上市時估值過高,高達市盈率的100倍以上。
我一般不看3年以下的A股IPO,因為要麼是業績調整,要麼是估值過高,沒有投資價值。
中光科技近三年業績增速依舊很不錯,營收從31億飆公升至86億,復合增長率超過30%,淨利潤從3億增長到10億,所以過去三年純粹是在消化過高的估值。
為什麼A股投資回報這麼差?
因為掛牌價格太高,三五年業績往往透支,這還是在公司業績持續高增長的背景下; 如果業績洗個大澡,股價下跌就更可怕了。
一是二季度表現如雷貫耳。
從營收來看,中控技術仍在高速增長。
行業從傳統的石化業務拓展到其他行業(新能源等);
產品還擴充套件到各種企業資訊化和PLC;
業務從國內替代轉向全球化,積極布局中東、東南亞業務;
公司的天花板還是很高的。
然而,23年第二季度高達2億元的匯兌收益,扣除這一影響後,業績大幅下滑,疊加惡劣的市場環境+高估值,股價進一步**。
扣除全年非淨利潤1億元後,實際業績為8億,同比增長18%,營收和利潤基本復利於預期,相當於2023年估值40倍左右。
今年10億的表現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動態估值是市盈率的33倍,估值比較合理。
風險點:傳統石化行業佔業務的50%以上近兩年巨集觀經濟不景氣,行業本身迴圈,產能擴張速度下降,市場擔心會影響公司基本面。
2、上市公司股票禁令於11月23日開始解除。
機會點: 1、基礎盤:DCS業務國內替代率為50%,中控技術佔367%,未來市場占有率目標為50%,每年有1%-3%的提公升空間。
海外業務:目前有200人,未來將擴大到1000人,這是最大的增長點之一。
23年訂單10億,增長率翻了一番,24年的目標是15-20億
根據公司9月至12月的交付週期,訂單是公司業績的前瞻性指標。
3、新方向:電池、冶金、食品、醫藥等行業佔比不斷提高,目前佔比約20%。
4、PLC:2023年小型PLC訂單7-8億,同比增長40%-50%,大中型PLC也積極布局,增長空間很大。
總之,在一月份,整理一下,公司的海外業務是一大增長點工業軟體賽道依舊是長坡厚雪,公司基本面也很好,唯一擔心的是估值高,沒有大的安全邊際。
乙個好的公司需要是好的,否則往往是乙個悲慘的投資。 好的**就是出來,等它出來,再煮出來。
好在1月份,市場滿是泥沙,公司市值一度暴跌至280億左右市值,靜態估值不到市盈率30倍,安全邊際高。
這種股價走勢完全偏離業績趨勢的機會通常發生在熊市的底部。
正如我之前所說,只要有業績,股價超跌是好事,復甦迅速。
2月份,中科科技股價接近40%的底部,目前市值已達381億,下週將開始達到400億。
特別提醒:以上內容僅為個人投資研究反思與記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越來越好了,希望大家能積極點讚支援葉秋,如果點讚超過200個,我會加一家週末股價還在墊底的AI公司。 走過,豎起大拇指我看著葉秋。你的存在是我分享和創作的源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