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戴式平板耳機領域,Ananda是Hifiman最經久不衰的系列,雖然定位比自己的HE1000系列低了半個檔次,但在音質和易用性方面,包括最新的Nanada Nano,很多人在聽了Ananda的多款耳機後,都會對其旗艦產品的完成度和鬆弛度感到驚訝, 甚至有些人直接用阿難來退燒。例如,我就是其中之一。在群裡聊天的時候,我經常建議那些預算不多但想玩大耳燒的人,如果不想對所謂的“嗨品質”苛刻,或者沒有太多時間玩搭配,阿南達系列絕對是首選,尤其是新款阿南達奈米。
在我看來,即使是最老的第一代阿南達,對於HD800和T1這樣的旗艦來說也是完全正確的,甚至連自己的HE1000版本,都可以互相PK,聽覺好,上限高,所以就成了進階時幾乎無法避開很多耳機愛好者的老傢伙, 在Hifiman片劑系列產品中,它屬於高價效比的永久代名詞。當然,Hifiman和這款經典產品也經歷了幾次產品迭代,現在Hifiman是Ananda系列的最新繼任者,Ananda Nano更具主導性,在我看來,這是一次階梯式的公升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HE1000的地位,屬於存在乙個大耳朵的市場顛覆者。
從耳機愛好者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一味狙擊阿南達·奈米而不用擔心。 首先是舒適性。 與許多大耳朵相比,Ananda 的全包式設計是最舒適的耳機之一。 如果你用過final、extreme再去拜耳、鐵三角、天龍等耳機,你會發現有些耳機剛戴的時候還可以,但是貼合度和柔軟度都不好,就我個人而言,final和extreme耳機都有這個問題,而像鐵三角、天龍等耳機的耳機都很好貼合, 但戴了久了,就悶熱了,對於我這個廣東人來說,我受不了。Ananda Nano 在重量上可能不是最有優勢的,但他絕對不悶,對脖子和臉部非常友好,篩選後你不會抗拒 Ananda Nano 的舒適感,我個人認為除了 Sennheiser HD800、HE1000 系列之外,今天的 Ananda Nano 屬於這個價位最舒適的代表。
第二個是更強的配置。 事實上,從上一代產品開始,海菲曼就毫不猶豫地給自己的大系列耳機賦予了一大黑科技的超級旗艦產品Susvara-*磁鐵技術。 在**磁鐵的加持下,包括HE400、HE1000和上一代的ANANDA,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聲音公升級,尤其是聲音的保真度和流暢度有了小小的飛躍。 而對於這一代的領軍人物阿南達奈米來說,相較於上一代的阿南達**磁鐵版更是更上一層樓,“*磁鐵”屬於自己的“基本體質”,另外你會發現振膜得到了進一步的公升級,在“奈米振膜”的加持下,頻率響應範圍已經從“8Hz-55KHz”增加到了“5Hz-55KHz”, 靈敏度也得到了提高。也許有人會問,ANANDA**磁鐵版不也是有所謂的奈米膜片嗎? 但實際上,Ananda Nano 的新隔膜單元已經從指標公升級到了質量,至少存在了更高的檔位。
我上面說過,我之所以推薦燃燒器能夠直接狙擊阿南達奈米,除了佩戴和配置公升級之外,更根本的原因就是聲音的巨大提公升。
Ananda Nano 其實已經推出一段時間了,估計很多燃燒器也聽說過,細心的燃燒器應該會發現,雖然 Ananda Nano 可以看作是 Ananda **磁鐵版的迭代版,但仔細玩之後,你可能會發現 Ananda Nano 除了聲音的下限和上限之外,還有大公升級, 但也比以往產品推得更好,哪怕是一條小小的尾巴也能用清晰的眼光推,而且聲音的演繹方式,說白了,“聽概念”和上一代產品不同,在我看來,有點“返璞歸真”。
第一代ANANDA對於Hifiman來說是一款意義重大的產品,它成功“卡”在HE1000下,音質和聽覺都不錯,甚至不輸給HD800、T1等旗艦,對於第一次燒錄就能感受到平板的鬆弛性與細膩全面的一耳之遙,是進階的好選擇。第一代阿南達的問題在於,它的上限無疑大於上限,它按照Hifiman傳統的“聽覺理念”進行調音,在一些普通的桌面裝置甚至國磚的驅動下都能有出色的表現,雜食性,資訊量高,但低頻俯衝和高頻能量感不如後來者阿南達**磁鐵版。
而到了阿南達**磁鐵版,無疑在聲音的保真度和高低頻上都起了作用,從阿南達到阿南達**磁鐵版,你甚至會覺得自己換了耳機,水平聲場、高頻擴充套件都進化了。但在我看來,阿南達**磁鐵版的品質提公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產品,音質和音質上限的提公升,匹配難度比第一代阿南達更大。 不過,阿南達**磁鐵版的高價效比和鬆散的音基,讓它有了更多的搭配和提公升空間,包括一些弦樂、鋼琴和大型演奏,不再是旗艦HE1000和Susvara的專屬權利,能量感到位了。
而說到Ananda Nano,你會發現它在低頻能量、低頻潛水和低頻質感方面都有了飛躍,在新技術和新振膜的加持下,似乎少了扁平耳機傳統意義上的束縛,從低頻中釋放出來。 乍一聽,Ananda Nano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低頻旗艦動態的聽覺優勢,表現出更好的 Q 彈性感和層次感,這對流行樂、爵士樂和大型合輯來說是積極的,也具有更好的沉浸感。 除了低頻之外,Ananda Nano 的三頻能量分布也與 Ananda** 磁鐵版有明顯不同,靈敏度的提公升讓它比價格更好的推在身上,低頻爆發不需要特別大,一般來說聲音沒有那麼“緊張”,更加放鬆。
上面說的Ananda Nano有點“返璞歸真”,另乙個原因是它在調音上接近自己的旗艦產品,更多的是追求散聽,有點像在老Ananda的基礎上整體品質提公升,包括高低頻,全頻會更加澎湃自然,挑戰HE1000有點野心。就聽覺感和音樂性而言,Ananda**磁鐵版完全不如Ananda Nano,相比之下,資訊量和音樂性都得到了提公升,火氣更低,更容易匹配。 作為次旗艦定位產品,我用手機連線了Q15大尾的平衡口,能夠將Ananda Nano的動態瞬態推到很多次。
在此期間,為了測試Ananda Nano的相容性,我嘗試使用Mountain Spirit UA4進行匹配。 與桌面前端和國磚相比,UA4還搭載了Ananda Nano,音量在平衡口下可以調節到五分之二左右,即使在低增益增益下,瞬態動態也沒有太大問題。 而UA4使用ES9039Q2M後的聲音風格與自家的UA5不同,味道較差,但三頻表現相對比較均衡,而在搭配下,Ananda Nano的雜食性表現更加平衡,很多曲目在力度好之後,聽著都挺過癮的。
當然,Ananda Nano 顯然不是“無色無味”,比如 Hifiman 自己的 Arya,Ananda Nano 可以看作是一款溫暖濕潤的耳機,音色略帶甜美,追求修復。 與HE6SEV2相比,Ananda Nano 的聲音參考較弱,但從好聲音和“平靜”的角度來看,其水平聲場和開放感成為優勢,還有非常出色的三頻能量釋放,更像是不監聽、不開水的純HIFI耳機,結合Hifiman**純HIFI耳機。
雖然從我和很多發燒友的角度來看,Ananda Nano 的上限可能還不如 ** 裝置驅動的 HE6、HE1000 等第一系列大耳朵,但 Ananda Nano 即使在普通裝置下也展現出了足夠的旗艦級音質,在佩戴方面比以往產品更完整, 輕鬆推動和整體聽力,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發燒玩家,如果您追求高價效比的發燒級耳機,ANANDA Nano 是我個人認為最無可挑剔的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