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生活還在,觀念變了”。
生命的存在是對自身存在的最基本、最不可動搖的理解,人們把知覺關係和知覺運動中的知覺物件看作活的有機體,把其他的存在看作非生命的有機體,是一種粗暴的、膚淺的、極不科學的區分。 正是這種無意識的區分導致了存在關係、矛盾與對立、逆轉與混亂的破裂與瓦解,這是人類苦難的禍根。
生命只是一種現象,而生命的本質是知覺,知覺是事物存在的本質關係中的感性體。 用生命的概念來解釋世界,就是用關係,生命用世界來獲得存在; 知覺觀點用於解釋世界是一種知覺關係,知覺主體和世界(被知覺物件)在知覺運動中共存或共存。 生命可以沒有世界而存在,但感性身體離不開感知身體的建立,這是兩個解釋性概念的本質區別。
生命與世界的關係演繹著剝削、競爭、對抗、衝突、殺戮、災難,人類文明產生於生命與世界的關係中,它本身就是各種矛盾和對立關係的調和,是對生命觀的囉嗦而艱難的背書。 從生活現象中建立存在主義立場,除了誤解和歪曲世界。 它只能**世界,毀滅世界。
生命是知覺運動的一部分,而生命作為知覺體是其原始作用。 生命的現象不能概括人類的存在,生命只是人類存在的一種表現,感知是存在的本質。 無論是生命本能的現象,還是精神意識的活動,都出乎人類感知的需要,服務於人類感知的目的,因此感知可以更合理、更真實、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地表達人類的存在。
生命是進步中的感知,生命是感知,生命是感知的存在。 人們不再追問生命是什麼,人們追求的是他們所感知的; 人們不再認為生與死是開始和結束,人們開始感知、傳遞、感知和結束感知。 生命不再是存在的終點,感知是存在的目的。 生命的表象依然存在,但對生命的詮釋發生了變化,意義也完全不同了。 生命倫理學被感性倫理學所取代,生命倫理學被感性倫理學所取代。 當人類生命的特徵被儲存為資料,並永遠在智慧型網路數字系統中持續執行時,人類長生不老的倫理基礎就建立起來了——人類的感性人格永遠不會消失。
人們不再在生命的狹隘桎梏中受苦,對生命的貪婪和對死亡的恐懼已經成為乙個老話題,人們在擺脫了生命觀念的壓迫後,生活在一種高質量的感知狀態中。 生命的現象依然存在,存在觀念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也大不相同。
精神仍然存在,但組成已經改變”。
精神存在是人類存在的特徵,但人類的精神世界卻是乙個盲點、誤解和災區,人們沒有意識到精神空間是乙個巨大的陷阱,乙個深不可測的無邊無際的黑洞。 人類別無選擇,只能將自己埋在黑洞中。
人必須通過精神來認識世界,人用精神來包裝世界,人用精神來解釋世界。 當存在成為人的精神事實時,精神就把人包裹在繭中,人與事實之間就有了精神上的距離。
人意識到精神的存在本質,並利用精神積極地改變存在並創造存在,然後人成為精神的主人。 精神走出無意識領域,精神公開地、有意識地為人存在的目的服務,精神成為人的有目的的工具,人有了精神的主動性,精神的構成發生了變化,人有了另一種精神實相。
精神不再是一種個人的、封閉的、晦澀的存在,精神的開放是人類解放的一種形式。 精神作為知覺的主要活動,不需要只在無形的意識區、心理區、情感區、想象區和思想區運作,精神的外化、開放性和事實化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境況,人們將毫無保留地進入共同的知覺生活。 精神空間成為感知最活躍、最豐富多彩的區域,是人們耕種、播種和收穫的大花園。
人的精神成分不再......孤獨、防範、猜疑和恐懼人類的心理表徵是顯而易見的,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並且有一種清晰的交流和互動:沒有什麼是不能說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表達的,也沒有不能傳遞給他人的思想。 心情不再孤單,心靈不再隱藏,內心不再是自我,精神不再無助。 人的精神形態已經完全改變了:自信、自由、自由; 積極、外向、樂觀。 人的精神與行為相一致,人的精神與慾望相一致,人的精神與結果相一致。 在精神存在的過程中,人是有意識的和理性的,人是自由的和自在的,人是快樂和幸福的。
精神構成世界,人善於主動形成精神的感性世界。 當精神和物質同時服務於人類感知的目的時,精神輻射出巨大的作用,精神知識極大地擴充套件了人類感知的範圍和空間,極大地豐富和強化了感知的內容,極大地影響和改善了感知過程。
人的精神內容與知覺的內容是一致的,人的精神慾望就變成了事實的知覺,人的整體存在永遠都不會是**。 感性世界和精神世界是重合的,這是人類存在的終極形式。
評論:
1.你能帶領人類進入高境界真是太好了,我崇拜你——來自寶石山的詼諧甜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