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作者名單 我不相信佛教,但佛陀保佑我。
雖然我不相信佛教,但我喜歡參觀寺廟,只要有寺廟,我就會去參觀。 有時我也會點香祈福,這是一種禮儀。
我們家離大觀音寺不遠,步行不到2公里。 我經常去那裡,有時甚至去經文室,我覺得有點虔誠。 新年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寺廟裡擠滿了人,尤其是年輕人。 如果你經常去,你會發現其中90%以上是年輕人。
如果你問這些年輕人是否相信佛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
也許,他們真的相信,或者他們不完全相信。 換句話說,他們信仰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某種信仰,而是為了獲得某種東西。
佛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陌生的文化,但它在這裡扎根並蓬勃發展了很長時間。 南朝時期,廟宇林立,樓宇在煙雨中,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即使是現在,仍然有許多寺廟和香火。 即使是那些預算緊張的人,也應該省錢,留下一點香錢在寺廟裡做禮拜。
真正的佛教徒沒有慾望,也沒有慾望,這一點需要強調。 “無”是關鍵。 然而,許多人去寺廟敬拜並不是出於真誠的信仰。 因為他們的供養經常被尋求,所以他們向佛陀祈禱他們的後代健康長壽、事業成功、財富和繁榮。 他們會許諾,如果佛陀滿足他們的願望,他們會以豐厚的回報回報佛陀的恩賜。
甚至僧侶也傾向於追求功利主義。 想想看,僧侶不就是佛陀的僕人嗎?
有一次我們去了浙江的普陀山。 在寺廟裡,我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和尚。 我稱他為大和尚,因為他穿著方丈的長袍時看起來豐滿而平靜。
我走上前去,雙手合十,禮貌地向大和尚請教。 然而,大和尚不耐煩地回答:我很忙! 說完,他就匆匆離開了。
後來,聽說有人花了60萬元來做這項工作。 這件事讓大和尚手忙腳亂,就像《三字兩拍》裡的和尚一樣。
兩年前,我參觀了開封的相國寺,印象非常深刻。 整個寺院的僧侶都有一定的口音,雖然我不方便具體指出是**。 而且,寺院裡有大量的金龍魚桶油,看到前面有人捐錢買香油,修士們立刻就拿走了,又兜了一圈就回來了。
對於信佛的人來說,大多數人的動機無非是發願和報答。 這感覺不像是一筆生意嗎? 許多人來到寺院,把佛教看作是可以換取利益的討價還價。
既然如此,那麼他們就只對付那些有交換利益的可能佛神。 如果某位佛神是佛,卻不能給人帶來好處,那麼誰來拜他呢?
所以,佛神雖然很多,但是我們寺廟裡的佛神卻不多。 那些不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佛神,拜他們不會有幫助。 比如古代的燃燈佛,雖然他是佛陀的主人,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供奉他的寺院。
相反,只要你能得到某種利益,即使你不是佛神,你也能獲得高貴的地位。
乙個典型的例子是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不是佛,而只是菩薩(為什麼我用“他”而不是“她”? 因為菩薩是男性形象,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了讓她成佛,她需要繼續修行九千九百九十九年。 但是,在我們寺院裡,她的地位非常高,僅次於釋迦牟尼佛。 在一些地方,甚至專門為她建造了寺廟,使她成為主要的崇拜物件。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觀音菩薩關注世間的苦難,了解世間的苦難和幸福。 她能幫你事業成功,祝福你的家庭幸福,她顯然比那些只會傳教的佛神更貼近人心。 如果你不崇拜她,你會崇拜誰?
人們經常在遇到困難時求助於佛神,在需要時崇拜佛陀。 這種務實的態度貫穿了漢宗的歷史。 然而,許多人的祈禱沒有實現,因為佛陀不是超凡脫俗的。
就像我總是帶著食物和酒,拜訪朋友,或者空手而歸,只是為了和老朋友聊天喝茶。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當我真正需要幫助時,我的朋友會盡最大努力提供幫助,因為我們已經像家人一樣親密。 諸佛菩薩也是如此,他們就像你的朋友一樣。 如果你不經常拜訪他們,只在你需要的時候才求助於他們,那是不合適的。 因此,我經常去寺廟看佛、觀音,雖然我不求什麼,但他們總是默默地加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