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大霸主、百家一學、戰國七大英雄,這些先秦時期的名稱,一直流傳至今。
不管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其實都是周時期的一部分,之所以分為兩部分,並不是因為這段歷史太長,而是因為整個國家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王朝內部,從春秋初的千國小國,在不斷的兼併中,到戰國末期,形成了齊、楚、燕、魏、趙、魏、漢三國爭奪霸權的格局。 從最初的溫柔到最後的生死,只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最重要的催化劑是冶鐵技術的突破和農業生產的提高。
所以,春秋初期,有數百個國家打不上,不是真的因為“禮”太多,而是因為“利潤”不夠。 沒有足夠的食物和**,就很難發動大規模的決戰,到頭來,哪怕其中一人被殺,他們這邊的人也會餓死,得不償失。
不過,鐵器的發展和糧食產量的增加,已經完美地解決了大家的後顧之憂,放下對方的土地後,可以種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整個國家才能越來越強大,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和平共處,從此成為一種奢侈。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已經過去了將近3000年,我們之所以回顧這段歷史,其實現在的世界格局並不是乙個新的春秋時期,未來整個世界可能還會有乙個新的“戰國七大英雄”。
過去春秋時期受制於**和食物,所以停留在文明外交的層面。 此外,戰爭也受到高山地理因素的制約,很多時候戰爭止步於獲得對方的臣服而不是吞併,其目的是成為“霸主”,這與目前的格局類似。
而從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的關鍵節點是“晉三家”,原來最強大的晉國在內亂後變成了趙、韓、魏三國,東邊的齊國和西邊的秦國分開,然後是東邊的齊國,然後是“天朝齊國”, 從此形成了戰國七大英雄的格局。
而在當今世界,也有強大的霸主在瓦解**,它也是東西方大國,中間有很多國家,格局如此相似,卻從以前的中原擴大到今天的世界。
而且,海邊的齊國掌握著鹽的命脈,還通過提高鹽稅對其他六國實施經濟制裁。
然而,歷史雖然有規律,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
今天的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山河的束縛,真正制約從“春秋”到“戰國”轉變的,更多的是科技和文化。
因此,如果有一天,科技和能源有了新的突破,當太平洋不再是戰爭機器的障礙時,那麼戰爭的最終結果將具備從“霸權”向“統一”轉變的前提。
而當戰爭的利大於維護和平的利好時,戰爭必將爆發,現代社會的文化將在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中被重塑,重複著儀式崩潰和幸福的過程。
現在每個強國都在國防上投入了鉅額資金,為的就是在未來的某一天,當科技突破到那個地步時,成為戰國七大英雄之一,而不是消失的數百個小國。
我們從來都不是出生在和平的時代,而是出生在乙個強大的國家,願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
中國絕不會率先拔劍,這是大國的君風,但中國亮劍時,一劍必寒七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