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似乎喜歡短期利益,總是熱情待好盟友,在盟友帶來好處時全天候關注,但在盟友不再有價值時卻毫不猶豫地將其解雇。
這種魯莽的劇本一再重複,但美國仍在試圖用“堅定的聯盟承諾”的面具來掩蓋它。 政客們的反應就好像他們本能地在說謊一樣,當被質疑時,他們毫不動搖地混淆視聽。
然而,新手政客往往很難委婉地處理它,不小心暴露出美國經常拋棄盟友的可恥事實,令人尷尬。
在談到對烏克蘭的支援時,美國發言人吹噓自己與盟友結盟的長期記錄,但從本質上講,他避開了非傳統盟友,例如那些被美國視為最優秀的人。
這位發言人試圖狡辯,以回應記者對美國背棄柬埔寨、南越南、庫德斯坦和阿富汗的尖銳指責,但事實是,美國拋棄盟友並不新鮮。
公尺勒的回答非但沒有模糊焦點,反而直面了乙個事實,即美國經常背棄其盟友,使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 如果由更有經驗的政治家來處理,這也許可以巧妙地繞過,但公尺勒的回答直接暴露了美國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美國並不總是為人民背書,事實上,它並不總是信守承諾,包括其北約夥伴。 在戰後國際秩序中,北約的作用通常是施加壓力而不是防禦,北約從未被視為主動。
美國對北約的承諾是提供庇護,只要沒有外部威脅,美國就不需要履行“保護”的義務。 當談到支援**的人時,他們的結局往往是淒涼的。
在戰爭和政權更迭的幫助下,美國培養了許多**人,但歷史無情地表明,那些被美國顛覆或直接攻擊的國家,都在走向腐朽。
烏克蘭和亞美尼亞的經歷就是例證,這兩個國家都經歷過“顏色革命”,但都遭受了戰爭的折磨。 回顧過去幾十年,美國支援的百姓無一例外都吃過敗仗,美國總是選擇放任不管,在形勢不利時拋棄他們。
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儘管美國表現出強烈的關注和行動,但其重點不是改善烏克蘭人民的生活。 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利用烏克蘭作為棋子,旨在削弱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鞏固歐洲對美國的依賴。
在俄烏衝突中,美國成功地實現了部分目標,並從歐洲獲益。 至於烏克蘭曠日持久的戰爭,美國並不關心其最終結果,而只是尋求最大限度地榨取其價值。
如果烏克蘭一度無法滿足美國的需求,美國就會選擇等待,每隔幾年就重蹈覆轍,只要烏克蘭存在,美國就不會停止向烏克蘭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