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實證證明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遺址中,銀旭無疑是一大筆。
對銀旭的嚮往已久,這次我想更深入地學習和了解中華文明,以過去為現在,為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參考。 2022年10月28日,**總書記在河南安陽銀旭工地視察時指出。 近日,新銀墟博物館向公眾開放,讓我們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與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玉玲一起,了解銀墟國寶,感受中華文明為何經久不衰。
**總書記在視察銀墟時指出,“銀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儲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將漢字的歷史往上推了1000年左右”,“中國的漢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中國文字的儲存”。
截至目前,在銀墟出土的甲骨文已超過16萬塊,已發現約4500個字,其中約三分之一已被解讀。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新技術的賦能,我國的預言機組織和研究正在加速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雅昌牛尊是迄今為止在銀墟發現的唯一牛形青銅器。 “雅”是武官的頭銜,“張”是姓氏,墓的主人雅昌是商朝南部“張”國的部落首領。
何玉玲介紹,“最近,我們與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合作,圍繞雅昌牛尊青銅冶煉鑄造工藝進行研究和模擬修復。 最新發現表明,奶牛尾巴上的斷裂很可能是由鑄造過程引起的。 何玉玲表示,未來將繼續開展更詳細、更深入的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銀墟出土的馬車上百輛。 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商代馬車的結構逐漸清晰起來。 當時車裡能坐多少人? 我該如何開車?
馬車是世界古代文明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殷商學習馬車製造技術,發揮創新精神,科學改進,使其更適合當地環境。 何玉玲介紹道,“這充分體現了陰商時期中原王朝的開放、包容、不斷創新、融合。 ”
與馬車一樣,青銅鑄造技術也體現了殷商的創新精神。
何玉玲介紹,“夏朝、商朝初中期,經過冶金的不斷創新和突破,中原鑄就了加冕時代的'國家重要武器'。 ”
郭台銘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據《禮記》記載,這九字諺語是商朝開國元勳唐的銘文。 3000多年後,這句話至今仍激勵著人們。
語境悠長,古意盎然。 中華文明是從歷史中演化創造出來的文明,是從歷史中不斷繼承下來的文明。
正如總書記在河南安陽銀墟遺址視察時指出的那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過,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將繼續偉大。 ”
總策劃師:呂岩松。
導演:孫成斌、班偉。
製片人:李軍常愛玲。
策劃:齊慧傑、周寧、凌維佳。
製片人:胡國祥、雙瑞、桂娟。
終審:於維亞、康麗琳、江陳、馮璇。
記者:袁月明.
主創:王晶晶、陳倩、唐皓晨。
設計:王宇軒。
編輯:王文遠.
技術支援:龐自樂
參與設計:齊子琪(實習)。
物資支援:安陽工作站、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銀旭博物館。
由新華社新**中心製作。
新華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