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觀時期最大的政治變化是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間的爭鬥。 它不僅影響了帝國的權力繼承,而且無情地打破了太宗辛辛苦苦維持的政治格局。
皇帝和太子之間的關係自古以來就很微妙。 乙個是現在的皇帝,乙個是未來的皇帝。 在長子繼承制的加持下,一旦皇帝公開立了皇太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從最簡單的父子關係公升級為帝國內最複雜的矛盾。 兩者之間有共同的利益,同時又相互衝突。
為了讓帝國在未來繁榮昌盛並享有長壽,皇帝必須從王儲建立的那一刻起就讓王儲參與帝國的日常管理。 因此,太子所在的東宮系統將仿照皇帝所在的**系統,並配備額外的行政系統。 比如太子詹氏相當於制度的丞相,掌管東宮的一切,是三品之首。 還有王子、王子、客人、王子、王子、王子等等。 這些王爺的下屬官員也叫皇子,和**制度一樣,在皇城裡有自己的專用辦公空間,東宮裡還有乙個專門的殿堂,供王爺和宮臣商議政。 就連東宮也有一支仿皇帝裝備的武裝力量——東宮六價。
而擔任東宮下屬官員的大臣,很可能是**前輩**。 也就是說,皇帝同時將帝國的頂尖精英人才分配給了太子。 在帝國順利運轉的情況下,東宮的這些下屬官員就相當於擁有了帝國的選擇權,他們的利益與太子深深羈絆,這不僅關係到自己的事業,也決定了家族的興衰。 因此,他們會不遺餘力地協助太子,直到他登上皇位,以獲得更大的政治權利。 因此,無形中,太子的權力會膨脹到威脅皇權的地步。
這讓皇帝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太子是帝國的未來,在日常管理中必須訓練他熟悉政務,而這個過程必然需要人力的協助。 因此,為東宮配置的輔助系統不得減少。 反觀太子的權力在不限制皇權的情況下擴張只是時間問題,歷朝大臣都是這樣來的,就算是這股勢力,也會在關鍵時刻徹底叛逃,皇帝能不能好好死,還是個問號。 比如隋溫帝臨死的時候,楊素徹底倒在了太子楊光的手中,還有傳言說楊光毒死了溫帝。
所以,皇帝要想坐穩,同時保證太子的素質,只能走制衡之路。 也就是說,要培養另一股勢力來牽制太子。 而留給皇帝的只有乙個選擇,那就是氏族。 嚴格來說,只有親王親兄弟的培養,才能起到制衡的作用。 因為他也是太子,理論上也有資格繼承皇位。
自劉邦以來,這種操作在史書中屢見不鮮,劉邦晚年想取代劉如意為太子,實質上是為了平衡太子劉英背後的陸氏集團。 曹操有意無意地支援曹植,卻是為了讓太子曹丕忌憚。
當他來到李世民身邊時,魏王李承乾的同胞母親李泰是唯一合適的人選。 兩人都是長孫皇后所生,都是後人,按照繼承原則,如果李承乾出事,李泰極有可能是下一任皇子。
因此,利用李泰來平衡太子,是最合適,也是最有威懾力的。 網上有傳言說,李淵當初玩制衡,讓太子和太子同等重視,導致了玄武門的變遷。 如今黨的李世民是皇帝,他依舊走父老路,對太子和太子同視,結果太子造反了。 為什麼我們不能吸取教訓? 真的不是李世民沒有吸取教訓,而是他真的沒有選擇餘地。坐在這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他的首要任務是確保自己不被拉下台。 這不僅是皇權的自私,也是權力傳承的穩定性。 南北幾百年的大亂,不就是權力傳承秩序被破壞的苦果嗎?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大概是從李承乾第一次掌國,得到政府和反對派的一致讚揚開始的。 李泰開始被李世民有意無意地抬高了。
李淵在貞觀九年去世,由於兒子李世民需要放棄一切政務,專心孝順,太子李承乾自然會接替父親掌管國家。 據史料記載,大臣對太子的評價是:頗有聽覺。 (資治通建貞官九年六月)。
然後,不到一年,按照習俗,老皇帝的葬禮需要調整氏族的頭銜。 李泰由越王轉任魏王,任香州都督。 更顯眼的是,除了小王爺,所有氏族都去了封地,但成年太子李泰卻被允許不做官,留在京城。 我們知道,唐朝初期實行的是內外重磅的政策,一般認為是從京城外降職到地方政府。 李泰能夠通過留在京師獲得第一手資料,這算是特殊恩惠。
然後,因為李泰熱愛文學,在自己的宅邸裡建了個文學館,讓他招收單身漢。
如果讓步不是官方,那是父親對兒子感情的自然表達。 那麼讓李泰建立文學館,就是太宗蓄意的政治行為。 因為他自己在秦宮建立了文博館,他拉來的文人和單身漢都成為了他的顧問團隊,在他與李建成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所以,這個時候,無論李泰設立文學館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都不禁讓人感到意外。 這相當於給了李泰一套接班人。
史書上沒有記載太子李承乾此刻的態度,但不用想,他就知道,一股強烈的危機感肯定會撲面而來。
接下來,有人扮演三級以上的大臣,鄙視魏王,李世民大怒,把三級以上的**拉了過來,罵了他一頓。 要知道,唐朝的丞相和鐘書靈一樣,僕人都是三品,所謂三品以上,相當於把整個帝國的精銳隊伍都包括在內。 把乙個王子公然凌駕於行政系統之上,讓王子自己處理?
明眼人都知道,就算是為了權力平衡,皇帝的做法也太不合時宜了。 這會在帝國中引起震動,會讓有心人看到機會上台,從而選邊站,結交朋友。 黨派競爭將使帝國陷入無休止的內亂,甚至導致政變並推翻政權。
所以在鎮觀十一年,馬 周利用曹操對曹植的寵愛,讓曹丕登上皇位,而曹植一輩子都死於抑鬱症,所以他來勸說皇帝,過度寵愛魏王,其實就等於傷害了他。
但李世民卻沒有放在心上,以他對歷史的掌握,他不知道馬 周說了什麼。 然而,為了穩定皇權,制衡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它們是必要的話題。 所謂水,是很難恢復的,走這一步是沒有辦法收回來的。 以田可汗控制制衡的能力,他還是有這個信心的。
鎮官十二年,王珏因為對三品以上不滿意,太子需要下馬或落車以示尊敬,覺得這不符合禮儀,被太宗教訓了一頓。 不僅如此,還說了這樣一句話:命難死,萬一太子倒霉了,安郅王以後就不做公代了! 多麼光明啊!
這不再是暗示,而是明確告訴世人,東宮擔心易手。
大家都知道,太宗口中能頂替太子的王者,除了魏王,還能有誰!
這件事雖然自古以來就被魏徵說成是父子之死,但從來沒有像師兄師兄這樣聰明的說法。 但為了不讓權力失衡,方玄靈在次年正月被奉為太子少爺。
後來,李泰編纂了《國帝志》一書,太宗對他賞賜豐厚,甚至他每月的消費量都超過了太子。 楚遂良寫信勸告後,太宗乾脆規定,太子不得為了堵舌頭而限制使用。
這樣一來,就可以看出,太宗辛辛苦苦維持起來的平衡,越來越失衡,甚至已經達到了可控的上限。 朝廷和中央的大臣們開始不知所措,只好選邊站,在被李世民冤枉之後選擇了太子,覺得李泰遲早會進東宮,投靠魏王。 於是最後,在太子的恐慌和魏王的壓力下,李承乾選擇了先發制人,在刺殺魏王失敗後,他鋌而走險,企圖造反。 被自己的警衛告發,胎死腹中。
這是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結果,不管是他的制衡,還是打壓,都是為了恢復權力傳承的正常秩序。 儘量減少玄武門革命的負面影響,在他有生之年實現平穩的權力交接。 也許是他恍惚了,兩個兒子讓他不可能輕易放手,但理智告訴他,支援魏王的唯一目的,就是牽制太子。 無意廢除它。
鎮官十六年,朝廷和反對派商量皇帝要換太子,這讓太宗十分反感。 為了平息這場爭吵,太宗拜了他極為看好的魏徵為王爺和老師,以消除世人的猜疑。 甚至在鎮觀十七年,太宗也公開說:傳聞太子有病,魏王聰明寵愛,所以有異議,導致很多人登龍入會。 太子雖然腳有問題,但並不影響他走路,按照禮儀法,太子的兒子死了,孫子立了,太子的兒子五歲了。
這一點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情況早就站在了魏王一邊,李世民的努力都失敗了。 因此,當他得知王子叛亂時,他會很痛苦。 而魏王李泰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而是被李世民和太子一起廢黜。
說了這麼多,長孫無極的地位是什麼? 觀察,看看會發生什麼。 據說,就算是方玄靈這種級別的人物也牽連到,長孫無極也沒有理由遠離漩渦。 但翻閱歷史書,這件事卻隻字未提。 他處於中心位置,但他正好遠離對與錯。
當然,李承乾和李泰是他的侄子,他幫助的人,他都會誠實。 但是,他是否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選擇避免懷疑? 還是他洞察了太宗的制衡,故意視而不見? 還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出擊,以攫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答案在貞觀十七年四月揭曉。
李承乾被廢為嬪妃後,李泰進宮侍奉太宗,太宗答應親自立他為太子,岑文文和劉勛也支援魏王。 但一向遠離是非的長孫無極,卻堅定地擁護晉王李治。 太宗猶豫不決的時候,李泰依偎在父親的懷裡說:我只覺得今天我真的成了陛下的兒子,真是我重生之日,我有了乙個兒子,死了那天,我就殺了陛下,然後把皇位傳給晉王。
李世民愣了愣,第二天就把這些話告訴了朝臣們。 楚遂良一聽就看出了頭緒,說道:陛下萬歲之後,魏王擁有天下,竟然願意殺了自己心愛的兒子,將皇位傳給晉王,這怎麼可能有道理。
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這顯然是違背人性的,言下之意是,魏王一說這話,只要他登基,晉王李治就必死無疑。 於是李泰出局了。
在隨後的行動中,大孫子無極的恐怖實力暴露無極。
李世民在良義宮召開了一次小規模的政治局會議,想起兒子還在痛苦中。 當他激動時,他把頭撞在床上,然後拔出軍刀準備自殺。 長孫無極上前抱住李世民,問他:你想扶誰?
李世民說:我要立晉王。
長孫無忌怕他激動過分,說出了這樣一句無法無天的話:恭恭敬敬,如有異議,請斬首。
大殿裡只有四個人,除了他和楚穗良,還有李石和方玄靈。 毋庸置疑,褚遂良和李石都支援李志。 只有方玄靈的態度不明朗,他是李承乾的太子和少爺,他的兒子方奕是李泰的鐵桿粉絲。 實在不好說,他支援誰,如果長孫無忌有什麼異議,就請斬首。 這必然不是對方玄靈的警告。
就這樣,他們四人達成了協議,但程式必須完成。 李志一直默默無聞,朝中兩部長都站在了一起,李世民非常擔心外長們的態度。 於是他對長孫無極說:你已經同意立晉王了,可是你不知道外面大臣們的意見是什麼?
長孫無忌說:晉王仁孝,天下百姓心中久負盛名,若不信,陛下可召見百官,若有不同意見,陛下必死。
這才是妥妥的毒誓,敢這樣打包票,說明他很有信心。 這也說明他已經幹了一百個官。
果不其然,李世民在太極宮召見了數百名六品以上的官員,眾人齊聲歡呼:晉王仁孝,應為繼承人。
是不是很可怕? 沒有什麼是每個人都可以同意的,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都不同意的,這是世界的常態。 當涉及到感興趣的問題時尤其如此。 但長孫無極卻做到了,可見他的力量已經滲透到了帝國的各個角落。 或者他的影響力已經大到人人都臣服於他,以至於大家聽說他支援李志,都紛紛效仿。
這話叫一句話,以至於李世民對李志說:你舅舅答應過你,趕緊謝他!
那麼,長孫無忌為什麼要強行將李志推上皇位呢?
因為首先,他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以及他獲得的信任,可以動搖太宗的意志。 由此延伸出的巨大影響力使他能夠在關鍵時刻影響局勢。
其次,李泰在與李承乾的接班人爭奪戰中培養了自己的團隊。 如果長孫無極支援李泰,那就錦上添花了,但選擇原本與儲物位置無關的李志,無疑是雪中解脫。 只有有了這種支援,他的政治利益才能最大化。
但這樣的政治要求最終會給他帶來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