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您提到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第三次合作,如果實現,蔣介石將如何解決? 是在北京**還是台北**?
如果他在北京**,他會得到部長級職位嗎? "1956年12月,在訪問印度期間,一位西方記者公開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
二十年前的今天,習安事變剛過,全世界都在猜測國民黨與共產黨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共產黨對蔣介石的立場。 **經過片刻的沉思,他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中國**正在全力以赴尋求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辦法,並試圖贏得蔣介石的支援。
如果台灣能夠回歸祖國,那麼蔣介石也會有所作為,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留在祖國的任何地方。 至於你提到的部長職位,我只能告訴你,部長職位比較低。 ”
** 蔣介石的立場沒有在文字中明確說明,但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接觸已經開始。 後來證明,我們黨對蔣介石的承諾遠不止是乙個普通的部長職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黨對台灣的最初政策是武力統一,但韓戰的爆發打斷了這一計畫。 台海危機期間,蔣介石拒絕了美國的提議,這讓他看到了蔣介石的良心,他不想**中國,也不想成為歷史的罪人。
只要他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之間就有合作的可能。
韓戰結束後,我們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大陸建設上,同時對台工作政策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武力統一”向“武力與和平解放相結合”轉變,爭取和平解放台灣。
195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開宣布,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和平解放台灣。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世釗主動問瑩,希望能成為兩岸和談的大使。
**他***非常贊同張老的提議,並特意寫了一封信,委託他通過自己在香港的關係將信轉交給蔣介石。
在這封信中,**主席向蔣介石提出了他返回台灣時可以接受的條件,包括**監督外交事務,蔣介石管理台灣的人事、軍事和政治權力; **可為台灣經濟建設提供財政支援; 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放慢腳步,等到條件成熟時通過談判解決; 雙方承諾不為了促進雙方恢復合作而相互損害。
在信的末尾,領導們提到“奉化墓還在,溪口的花草安然無恙”,表示對蔣介石故鄉的敬意。 由於蔣介石曾多次派人挖掘其家族和解放軍高階將領的祖墳,他非常擔心祖墳的安全。
這是他的主要心臟問題之一。
不過,董事長過去已經下達命令,要嚴守蔣家故居和祖墓,不許輕易動。 而這件好事的果實,今天終於成熟了。
1956年,張世釗將這封信交給了國民黨負責香港宣傳工作的徐曉燕。 徐小燕對此十分重視,立即飛回台北,親自將信交給蔣介石。
在徐曉燕的心裡,他也希望早日實現兩岸的統一,所以在把信交給他之後,他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待蔣介石的回應。
然而,這封信讀了五六遍後,江仲正陷入了沉思,一句話也沒說。 許小燕等了一會兒,發現江忠正還是沒有話要說,只能嘆了口氣離開了。
蔣忠正對這個問題的“深思熟慮”一直持續到1957年初春。
這天,徐小燕突然接到通知,要把他調回台北。 在士林府邸,許曉燕再次會見了蔣介石,進行了長時間而深入的交流。
出乎徐孝顏意料的是,蔣介石的態度似乎發生了巨大變化:“關於中共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我決定派特使到北平去了解其真實意圖。
你有合適的人選嗎? 沉思了一會兒,徐小燕推薦了宋一山。 宋義山是蔣介石的門生,跟隨蔣介石20多年,深受蔣介石的信任。
更特別的是,宋義山還與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將領宋希蓮將軍有親戚關係。 因此,宋義山無疑是送他去大陸,名義上是“探親”的最合適人選。
蔣介石採納了徐曉燕的建議,命令宋義山於同年4月從香港、廣州出發,最終抵達北京。 抵達北京後,宋義山受到總理***的熱烈歡迎,並在東星樓賓館享用了一頓美餐。
李維涵之後,李維漢部長和宋義山進一步討論了之前提出的條件,並給出了詳細的答覆。 例如,如果乙個自治區是在台灣統一後成立的,它可以享有高度自治,但仍由蔣介石領導。
中共不會派人去干涉,但國民黨可以派人到北京參與**政權的領導。 當然,這些條件都是以美方**隊撤出台海為前提的。
對於戰敗的蔣介石來說,這樣的條件已經非常有利了。 之後,**特別安排宋義山參觀了祖國大陸的建設。 宋義山對大陸取得的成績非常滿意,並在報告中高度讚揚了共產黨。
然而,宋義山忘記了,他的讚美其實是對蔣介石的批評。 蔣介石覺得宋義山被賄賂了,於是斷絕了這種聯絡。
蔣介石在1956-1957年態度的轉變,與乙個人有很大關係,那就是曹菊仁。
曹舉仁是一名記者,也是蔣經國的好朋友。 1955年,他寫信給蔣經國,邀請他派人到香港匯報中共的情況,但沒有得到回信。
1956年7月,曹舉人主動赴大陸,受到邵立子、張志忠等人的接見,並於10月1日舉行國慶閱兵式。
回到香港後,曹舉仁寫了一篇關於他的經歷的報告《頤和園談話,會議記錄》,引起了台灣當局的注意。 蔣介石決定派曹舉仁再次前往大陸,檢查他家鄉西口的房屋和祖墳是否完好無損。
曹舉仁特意前往浙江奉化,視察了蔣介石父子的故居和祖墓,並拍照確認一切狀況良好。
曹舉仁一直期待著與蔣經國會面,討論有關條件。 然而,在他派**去蔣經國之後,事情並沒有跟上來,這讓他感到迷茫。
然而,到了1965年,李宗仁的回歸讓蔣家感到不安,他們開始積極尋求和談。 於是,蔣經國通過王軍找到了曹舉仁,告訴他要有耐心。
經過近10年的等待,曹舉仁終於等到和談的機會,他立即飛往北京與中共領導人討論相關條件,然後再次飛回香港。 沒過多久的一天,曹舉仁被門鈴吵醒,發現是王軍,他趕緊穿上衣服,跟著王軍乘車到碼頭,然後乘快艇到大輪船上,遇見了打扮成商人的蔣經國。
在船上,蔣經國和曹舉仁進行了簡短的會面,以了解中共的底線。
曹舉仁和蔣經國來到蔣介石的住所,進行了只有三個人的談判。 蔣介石接受了我方提出的大部分條件,並提出了自己的條件。
在新成立的台灣省**,北京只要求外交和軍事權力,台灣省必須“有自己的土地”,其他一切權力都由台灣省**決定。
在第三次談判中,雙方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 蔣家雖然有效地控制了台灣,但在談判中,他們已經做出了巨大的讓步,只保留了乙個名字,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蔣介石的《美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收歸國有,但裡面的珍貴物品仍然完好無損,甚至連宋美齡的鋼琴都沒有被碰過。 1959年,**在廬山開會時,有人想刪掉“美祿”二字,卻被他阻止了,這充分體現了他對江家族回歸的深切期待。
不幸的是,一年後,蔣介石因疑慮過多而自願中斷談判,使第三次談判沒有成功。 隨著時間的流逝,國際形勢對蔣介石不利,蔣介石被逐出聯合國,但大陸的局勢卻越來越好。
**和***想再次與蔣介石和談,已經90歲高齡的張世釗先生得知後非常激動,主動提出要去香港,希望能為祖國統一貢獻乙份力量。
然而,不幸的是,他剛到香港不久,就因旅途疲勞和缺乏適應能力而不久就去世了。 另一方面,蔣介石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有一種預感,他的日子可能屈指可數了。
他不想做祖國的罪人,於是在1975年春節期間找到陳立夫,請他偷偷發訊號,邀請***或***訪問台灣。
邀請函發出後不久,陳立夫在香港一家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如果我是***誠懇地邀請***訪問台灣》的文章。 對於這個邀請,**和***非常重視,但可惜兩位老人已經病重,不能長途跋涉,所以**考慮讓***代替自己去台灣。
然而,雙方剛開始接觸,蔣介石於1975年4月去世。
時光荏苒,時光荏苒。 經過73年的風雨,兩岸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今天,明眼人都能看出,台灣統一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都必須在當前條件下進行。
留給台灣選擇的時間不多了,必須盡快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