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煌作品《莫高窟大佛殿微風》。
編者按:2024年是常淑紅誕辰120周年,也是李承賢誕辰100周年。
敦煌自古以來就有祭奠先輩、守護傳承、緬懷先輩、尊敬師師、敬教的優良傳統。 一代又一代的學者走過沙地,發揚優良傳統,延續著古老的文明。 20世紀30年代,在常書紅等人的推動下,“敦煌學”應運而生。 1996年,李承賢和常家煌母子繼承了常叔紅的遺願,在甘肅當河挖掘了近代石窟,完成了又一項延續敦煌文明的偉大舉措。
我出生在敦煌莫高窟的一座元代寺院裡,小時候,我聽到隔壁喇嘛的誦經聲,鐵馬在大佛殿簷上叮叮噹噹的聲音,遠處傳來小溪聲和樹葉沙沙聲。
我父親說,這叫鬼拍,新疆大葉楊樹的樹幹上有很多眼睛一樣的疤痕,葉子吹在一起就嘎嘎作響。
成年後,每次回家,我都會看到眼前擁擠的場景。 一天早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莫高窟大佛殿時,父親在自傳《九十春秋》中描述了他初到莫高窟的場景:“不遠處,透過楊樹枝,無數雕在懸崖上的石窟密密麻麻地像蜂箱一樣密密麻麻。 明媚的陽光照在五顏六色的壁畫和彩繪雕塑上,璀璨奪目。整個畫面,像乙個鑲滿珠寶和玉石的巨大輝煌,在我們面前展開,令人驚心動魄......於是,我創作了《莫高窟大佛殿的微風》。
敦煌莫高窟中的常家煌。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幾十年來,我一直在追求這種微妙的感覺,在浙江大學進行**繪畫研究,與壁畫中的雲彩、飛揚的飄帶、樂器的融合產生了新的思路,創作了一系列作品。
青山與風雨相伴,明月怎麼可能是兩座城鎮? 12月 18, 2023, 62類**,餘震持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建議日安協會積極向災區捐款物資,並在地震發生後72小時內將第一筆捐款匯入**賬戶。 2024年新年伊始,日本的火山噴發**、海嘯、火山爆發、災難接踵而至,我也得到了日本各方的關愛。
世界的道路很長,障礙也很多。 藝術是治療精神創傷的良藥,敦煌是苦難與美麗並存的藝術,有著綿延千年的文化脈絡,風沙雨雪穿越沙漠,歲月的貧瘠和時間的洪流。 不同膚色的人們和諧共處,不同地域文明和諧融合,古老的石窟熠熠生輝,成為超越時空的精神棲息地,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術寶庫。 1996年發掘的敦煌當河石窟將繼承古代千年敦煌石窟的藝術,留給未來。
在飽受戰爭蹂躪的時代,在一片廢墟的新中國,父親選擇堅守敦煌,用畫筆抗苦,用文藝培育精神,扎根於西北荒蕪之地,始終保持藝術熱情和愛國情懷。
2024年是父親常淑紅誕辰120周年,也是母親李承賢誕辰100周年。
閱讀鏈結
1935年秋天,在巴黎塞納河畔,一本名為《敦煌石窟圖錄》的畫冊出現在乙個舊書攤上,震驚了在法國聲名鵲起的畫家常書紅。 他下定決心——回家! 參觀敦煌!
1943年2月20日,古絲綢之路上響起了新的駱駝鐘,常叔紅踏上了河西走廊。 花了乙個多月的時間才到達敦煌,千年光榮與恥辱擺在你面前:400多個石窟,2000多個彩雕和約4個積澱了1000多年絢麗藝術的5萬平方公尺壁畫,多次被洗劫一空,壁畫被大火燒黑,洞窟坍塌,棧道被毀,......
從第一次看到它開始,我就在心裡說:即使將來為了它死在這裡,也是值得的! “敦煌等著常淑鴻,等破洞,等涅槃之火。
1943年3月24日,在敦煌莫高窟中殿前,掛上了一塊新的木牌,上面寫著:國家敦煌美術研究院籌備委員會。
那時,大西北充滿了荒涼、貧窮、災難和死亡。 時代艱難,資金短缺。 向人們要錢,卻一無所獲。 常書紅借用百姓的智慧和力量,為莫高窟築牆,用刀在牆上刻上:“敦煌人民立下了大功。 ”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常書紅淚流滿面,站在大佛殿上,握著巨大的鈴槌,狠狠地敲擊著大鐵鈴。 他萬萬沒想到,抗日戰爭勝利的訊息,竟然伴隨著當時教育部的一封電報:“抗日戰爭結束了,各種廢品等著重建,國家重建,資金有限,從今往後,國立敦煌美術研究所就要廢止了。 ”
親愛的同學,親近的同事,與共患共苦的親密朋友......乙個個,他們的家都碎了,“就算只剩下我乙個人,我也不會離開敦煌! 不會離開莫高窟! 常書紅對著千佛洞說道。
光榮與屈,千百年來,公雞唱著白色的世界。 1949年9月28日,炮台外的天空晴朗,陽光明媚,一面鮮豔的紅旗飄揚在敦煌古城的頭上。 人民創造的藝術寶庫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幾年後,常淑紅前往北京籌備敦煌文物展。 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對莫高窟人的第一次回顧。 此次展會引起了中外觀眾的極大熱情和關注,為敦煌帶來了巨大的榮譽。 《人》刊登了《八年辛勤耕耘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報道,這是對全體同志的褒獎。
本文節選自人民出版社《敦煌衛報》)。
*:《人民週刊》,2024年第1期。
作者:常家煌(口述) 記者 何娟(已完)
責任人:王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