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閱讀了溫鐵軍教授的新書《八大危機》,這本書顛覆了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的理解。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是歷史教科書的主題,這些熟悉的**在歷史書中突然出現。 然而,在溫教授的書中,我了解到中國至少經歷了八次經濟危機,這讓我對中國歷史的經濟背景有了新的認識。
在這些危機中,農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專家從蘇聯撤出後,中國陷入了全面蘇維埃化的停滯期,1960年的自然災害使整個國民經濟陷入混亂。 但是,通過大規模的鋼鐵冶煉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吸收了大量的農業人口,對保證工業化程序和新政權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後,在1965年,第三線的建設迫使中國向中西部地區調動大量資源,導致事實上的財政赤字。 再加上十年的極左思想革命,城市中出現了大量失業青年,經濟危機再度出現。 然而,通過城市青年向農村的流動,吸收了城市中的大量失業者,並將經濟危機的問題轉移到了農村地區,並最終得到了解決。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逐漸好轉,開始利用外資繼續走工業化道路。 然而,由於缺乏經驗和領導人的歷史侷限性,由於對工業化的過度投資和不成比例的外債份額,經濟危機再次出現。 然而,通過家庭責任制、鄉鎮企業和財稅改革,中國將經濟危機轉嫁到農業上,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大量的低成本勞動力。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期間,中國也面臨著經濟危機,勞動力、生產能力和資本過剩,投資和出口成為帶動經濟的一匹薄馬。 但是,通過中部地區的崛起和新農村的建設,中國提前做好了安排,承擔了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困難。 這一次,農業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使中國經濟實現了軟著陸。
農業在這些危機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是中國成功應對危機並繼續前進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乙個順利完成初級工業化並擁有完整工業部門的發展中國家。 這一成功有很多因素,包括中國特色農業和城鄉雙重經濟結構。 這些是使中國在以往危機中成功著陸並向前邁進的核心要素。
作為一名從小在農村長大,有多年農村調研經驗的教授,溫鐵軍教授的觀點不僅有理論知識的支援,也有實踐驗證的支援。 他將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令人難得一見。 每當我想起他對過去危機的敘述時,我都會感到震驚,就像喝了一杯回味悠長的老酒。
這些只是溫鐵軍教授書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他希望中國培養更多務實的經濟學家,為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相信它會成為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