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中國揚州大運河博物館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先不說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光是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數一數才能算清楚。
揚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很多。 無論走到哪裡,大小不一的玉器,只要是經過雕刻的,都不是落下的技能。 玉雕,是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家族的重要成員。 “和田玉,揚州工人”說的是揚州的玉雕工藝。
漆器,揚州玉器的姊妹工藝。 自戰國時期以來,揚州漆器漆工藝由重生乾漆、金銀平拉、羅店鑲嵌等工藝工藝組成。 其複雜的程式是普通人難以掌握的。 至於《揚州清曲》《揚州評論》《揚州歌謠》《揚州木偶戲》等,也是專業技能,平時可以欣賞和學習,但很難精通。
要說揚州人最喜歡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個人認為剪紙是首選。 一把剪刀和一疊紙不需要太多空間,碎片化的時間也沒問題。 我有一位同事,他六十年代畢業於哈薩克,獲得軍用無線電學位。 七十年代初,他隨部隊移居揚州。 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在揚州學會剪紙藝術的。 當時,要學會這個並不容易。 一波三折,他找到了乙個會剪紙的朋友,利用業餘時間跟著書房學會了剪紙。
同事們用工作人員的細心思和認真,一次扣一把剪刀。 沒過幾年,他的剪紙水平就比藍色還好。 同事們都知道他會剪紙,而且剪得很漂亮。 如果有喜事,我會請他剪紙,以增加氣氛。
30多年前結婚的双喜,是他用心付出的一件藝術品。 那是乙隻戴著牡丹花紋的鳳凰。 三十年後,在女兒的婚床上,有乙份他特意送來的更美的紅色双喜。 有牡丹、柿子、紅棗、花生等吉祥物,上加倍幸福,活潑又豐富。 這比我結婚的要複雜得多。
現在他已經八十多歲了,還在切割。 我的眼睛不見了,我一天只能做一小段時間。 或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需要搞什麼盛大的儀式,也不需要大力造勢。 它是人們喜歡和墜入愛河的生命力的象徵,願意學習和交流的人中有很多愛好者。
據了解,我至少有三四個朋友退休後通過老年大學學會了剪紙。 牛年精神飽滿,兔年搗藥,龍年躍虎躍,吉祥百府百壽是個好主意,民間傳統的表達在薄薄的紙和鋒利的剪刀下栩栩如生。
我記得有一次在一次博主聚會上,一位老太太帶來了幾十張厚厚的剪紙,給聚會的參與者每人發了一張。 這件作品帶來祝福和美麗的剪紙,充分詮釋了“送鵝毛萬里,送禮輕盈深情”的寓意。
我不記得看過乙個口號是“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力”的節目。 揚州市有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很少有專案可以被大家喜歡並付諸行動。 揚州的“三把刀”聞名全國。 “頂級功夫”的精緻,菜刀的細緻雕刻,修腳刀的匠心到消病,如今流傳下來多少?
揚州理髮,現在大街小巷都是美髮店,製作泡打油、染髮、燙各種頭髮,甚至用各種模具修飾扁平短髮。 男士髮型和兒童髮型會因為模具而被剪掉。 不過,過去師傅剪完頭髮後,不會有不同長度的規格,而是沒有了。
雕菜和肉菜曾經是揚州菜的最大特色。 今天走進一家餐館,吃著同樣口味的宮保雞丁,同樣口味的酸菜和魚預製菜,以及從機器上切下來的干絲,這把刀在普通人家裡很少切肉。 賣肉的地方有加工,不用像過去那樣切得細粗,下班後或休息日做鍋吃就夠了。
有一種花,不凋,不燎,不需要澆水,但總是很美,我非常喜歡。 那就是揚州的草花,又是一道美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比起剪紙的簡單和輕鬆,我身邊學習傳遞草草和花朵的朋友並不多。 我在公園裡見過它,我在博物館裡見過它,我這輩子都沒見過它。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生存”。 再多的宣傳也無法與人們喜歡看到的相提並論。 從群眾到群眾。 剪紙的生動性或許能給人一點啟發。 而有些注定要衰落,卻是歷史的必然發展!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