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翻閱中國的歷史時,我們會發現乙個驚人的現象,在清晰記載的幾十個朝代中,每個朝代的滅亡都非常相似。 基本上,它是由最後一位昏暗的君主、國內內亂、外國親戚、宦官干涉和農民起義等混亂現象造成的。
不過,最後乙個封建王朝清朝是個例外,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沒有乙個君主是淡色的,算上清朝早期的君主,從皇太極到嘉慶,雖然不是聖人,但都是英明的君主。
而且,在清朝統治時期,彌補了初朝爭奪皇位而引起的外親、宦官插手政治、民族動亂等問題。
就皇帝的職業而言,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業業的人,尤其是康熙、雍正這樣的工作狂,進一步推動了乾隆時代的發展,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破億。
而且,晚清的君主雖然不如前幾任君主睿智,但在政治上卻遠遠優於其他時期的後世君主,就是沒有吃喝玩樂的人,也沒有放縱、平庸、無能的人。
1840年鴉片戰爭後,所有繼位的君主都試圖將清朝從危險中拯救出來。 為了節省開支,道光帝一次又一次地補制龍袍,宮中數萬人乙個月只花了二十萬兩。 即使皇后去世,她也只是用滷麵招待客人。
咸豐皇帝繼位後,改革了朝政體制,重用曾國藩等人,支援蘇順等人改革和消除管理不善。 同治繼位後,大力支援西化運動壯大自身,光緒繼位後,主動削弱皇權,支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吳虛維新改革法律,搞君主立憲制。
然而,後世皇帝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1841年道光帝對英宣戰,咸豐帝1860年對英法聯軍宣戰,光緒1894年對日宣戰,慈禧1900年對多國宣戰,但最終都以慘敗告終。
在金亦南教授看來,清朝的皇帝沒有乙個是淡帝,三分之二的皇帝都是精英,三分之一也是盡職盡責的好皇帝,不存在宦官、外親等封建王朝的共性問題。
明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水平和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歐洲仍處於中世紀的混亂之中。 但僅僅200多年後,歐洲就有了日不落的帝國,北美變成了自由民主的國度,幾千人就能打敗清朝。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些不昏暗的君王,在這個沒有暗帝的朝代,沒能拯救清朝。
金一男教授在其代表作《為什麼是中國》中分析了清朝滅亡的原因,他認為清朝滅亡有以下兩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1000多年來,中國以農業為主,抑制了商業經濟,阻礙了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中國的生產力落後於世界。
特別是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清朝一戰屢敗,簽訂了一系列羞辱國家的條約,再次加劇了生產力和技術的落後。
此時,清朝也面臨著敵人的變化,不再是昔日熟練落後的游牧民族,而是擁有先進技術的西方列強。
封建王朝屬於家族世界的形式,家族的利益高於國家的利益,不難發現,末代君主總是喜歡說:“我為我的祖先和祖先感到羞恥。
皇帝的努力是為了家族利益,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中國四000萬人民就像一盤散沙”,沒有國家或民族的概念。
晚清,確實沒有叛徒,更沒有懦弱的君王。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雖然在後期試圖改法變強,但國強不是一天就能實現的,國家的衰落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馬克思在1848年的《鴉片史》中說:
乙個擁有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偉大帝國,無論目前的情況如何,都滿足於現狀,人為地與世界隔絕,因此試圖用完美的幻覺來欺騙自己。 這樣的帝國注定要在一場生死決鬥中被粉碎。
在金亦南教授看來,清朝的滅亡並不是清朝自己的原因,而是時代變了,滿清王朝與明朝之前的王朝不同,如果把十二位皇帝放在以前的任何乙個朝代,就能創造乙個和平繁榮的時代, 但是他們生活的時代變了,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都無法適應新時代。
清朝這個落後的封建制度注定要滅亡,新的制度將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乙個全新的國家。
在這個危險的時刻,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為救國、強國不遺餘力,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