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張忠興說了一件小事,讓他自責了半個多世紀。
當他做編輯時,他向作家余平波要了乙份手稿。
對方欣然同意,並很快提交了一篇有見地的文章。
張忠興對俞平波很佩服,並發表了這篇文章。
沒想到,沒過多久,余平波就向張忠興詢問了稿費的問題。
張忠興對俞平波的印象瞬間一落千丈,他覺得這麼大的作家還關心稿費,實在是太俗氣了。
張忠興不知道的是,當時於平波的生活極其窘迫,最基本的生活費,都要用典當舊物來換。
多年後,張忠興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他為自己的偏見感到羞愧。
但那個時候,俞平波已經死了很久了,就算後悔了,也無可挽回。
美國記者李普曼說:
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會先看到然後定義。 這是關於先定義,然後再看。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真相往往是主觀的;
我們所相信的判斷,常常暴露出我們內心的狹隘。
全貌未知,無可奉告; 如果你看不到真相,你就不會說對錯。
成年人最重要的自律是管理自己的偏見。
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自己的經歷。
那天,她從**搭車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乙個衣衫襤褸、渾身是土的男人。
該男子聲稱妻子剛生完孩子,沒有奶水,於是去借了些小公尺,急著回家給孩子煲公尺湯,希望能帶他去兜風。
出於好意,畢淑敏答應了男人的要求。
但司機一副不情願的樣子,一邊開車,一邊給畢淑敏講了乙個故事。
原來,司機認識一位師傅,有一天他開著車神秘失蹤了。
後來大家才知道,有人趁著師傅的同情,搭便車把師傅殺了,扔在了沙漠裡。
聽完故事,畢淑敏的心一緊,開始注意剛才男人的一舉一動。
沒過多久,她就注意到那個男人在車後座拎著她的包。
袋子裡裝滿了貴重物品,畢舒民警惕地對司機說
他要從我這裡偷東西! ”
司機聽到這話,踩下油門,身體劇烈搖晃,男子跌跌撞撞地倒在地。
畢淑民本以為那人會就此止步,沒想到他依舊緊緊攥著包包,甚至還解開了旁邊的麻袋,彷彿準備把貴重的東西放進去似的。
畢淑敏忙著要求司機加速,讓男人站不穩,始終沒能成功。
就這樣,他們到達了目的地,男人準備落車。
畢淑敏喝了他一口,想看看眼前有沒有少了什麼東西。
但令她震驚的是,這個袋子不僅完好無損,而且還用繩子牢牢地綁在馬車上。
原來是那個男人解開了他麻袋上的繩子,幫畢淑敏把袋子固定好。
明知真相的畢淑敏,就像“在天空中凌空遇寒流,凍僵收縮”。 ”
我以為別人在暗算他,其實他是在自欺欺人,偏見就像一把利劍,無形中傷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情不自禁地給人貼上各種標籤。
依靠主觀觀念來評判他人,不僅模糊了真相,也暴露了自己的膚淺和狹隘。
並非一切都像你想象的那樣;
不是每個人都有刻板印象。
如果你侷限於自己的感受,你不僅會失去客觀性和理性,還會無端地誹謗他人。
我看過一部卡通片。
乙個男人從門縫裡往外看,心想:
為什麼這個人這麼扁平? ”
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是我自己侷促的視角扭曲了我所看到的一切。
我們周圍不乏人,就像漫畫中的男人一樣。
執著於狹隘的認知,卻抱怨別人的知識淺薄; 侷限於思維的慣性,卻嘲笑別人的異想天開。
無形中,他被僵化的認知禁錮,前方的路越來越窄。
作家鮑鵬山有個朋友,曾經出現在電視上,和嘉賓們討論過“孩子打人”的話題。
在討論中,這位朋友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暴力傾向。
鮑鵬山覺得朋友說的太過絕對,於是打電話給**,對他說:
孔子和孟子也是單親家庭,但都是溫文爾雅,如果這樣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就很難自理了。 ”
但我的朋友堅持認為,單親家庭一定不能很好地教育他們的孩子。
為了說服好友,鮑鵬山列舉了許多心理學和社會學觀點。
但他的朋友像牛一樣強壯,根本聽不進去他的話。
爭吵的最後,他的朋友居然拉黑了鮑鵬山。
記住我從**人@表上說的話:
有些人年紀大了,越是固執無知,每天都在重複自己的偏見。很多時候,困住乙個人的,不是知識的淺薄,而是思想的固執。他們一生都活著,但他們生活在自己的認知半徑內,他們沒有走出那個圈子,他們甚至不知道。
明明是非混淆,卻要走自己的路;
明明侷限於偏見,卻固執不願改變。
如果一切都是主觀的,就會逐漸偏離事實的真實性。
乙個令人心痛的現實是,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人,但一定是真實的自己。
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刻板印象,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廣闊的人生。
在《擺渡人》中,有這樣乙個故事。
靈魂擺渡人特里斯坦曾經擺渡過一名德國納粹士兵。
當她的同伴迪倫得知此事時,她質疑特里斯坦對是非的分辨能力,因為在她看來,所有的納粹分子都是惡毒的。
但聽完士兵的故事後,迪倫沉默了。
原來,這名士兵是被迫參軍的,他的父母認為“不參軍是家庭的恥辱”,強迫他加入納粹。
進入集中營後,士兵們不僅沒有殺人,也沒有看不起看守**猶太人。
有一天,指揮官要求士兵射殺乙個老人。
士兵不忍心動手,與指揮官爭吵。
指揮官很生氣,先是殺了老人,然後“砰”的一聲射殺了士兵。
在講述這個故事時,特里斯坦意味深長地對迪倫說:
不要輕易做出道德判斷,也不要帶著偏見看人。人性是複雜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壞人。每個靈魂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隨意給人貼標籤只會讓你對自己的偏見感到困惑,並扭曲你所看到的一切。
就像你以為鬼鬼祟祟的男人,似乎做錯了什麼,也許他只是害怕一舉一動都會吵醒旁邊熟睡的女兒;
長相兇悍,胳膊上有紋身的大哥,或許身上的圖案只是為了紀念已故的親人;
你認為輕浮的女孩,在酒吧裡熬夜,可能是乙個......這個家庭急需錢,不得不在酒店工作
正如馬東所說:
任何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甚至截然相反的斷言。不要輕視每乙個人,這是與他人打交道的意識,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叔本華曾經寫道:
阻礙人們發現真相的障礙,不是事物的幻覺,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事先積累的偏見。在生活中,很多人習慣於把別人當成自己,所以對人和事的判斷往往是不公平的。
只有推倒偏見之牆,才能走出狹隘的視角,透過表象看清本質。
少一些自以為是的判斷,多一些理解和同理心;
少一些無端的猜測,多一些客觀理性的觀點。
當你不再侷限於自己的三分之一畝地時,你就可以打破固定的認知,迎來更開放、更美好的生活。
點燃“觀看”。願我們都能走出偏見的迷霧,感知世界的多樣性和人們內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