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全面討論,一致通過了歐盟對外與安全戰略年度審查報告。 報告明確指出“兩岸獨立”的立場,承認台灣當局是台灣人民的代表,對大陸企圖以武力影響台海現狀深表關切。
在關於聯合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審議中,有546名議員參加並以338票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該政策; 在“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問題上,537名議員投了贊成票、350票贊成、187票反對,表現出對台海穩定的高度警惕。
歐洲議會不僅將台海問題提公升為歐洲安全的重要議題,還提出了兩大建議:一是鼓勵歐盟成員國增加台海航行頻率,二是強烈批評中國阻撓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行為, 包括呼籲國際社會支援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民用航空組織。
這顯示了歐盟維護地區和平與合作的堅定立場。
歐洲議會作為歐盟體系中乙個獨特的立法機構,其地位類似於單一議院,但權力相對有限。 它不能代表整個歐盟的決策,特別是在外交層面,真正的決策者是歐洲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
歐洲議會對中國的立場明顯持負面態度,例如最近連續審查的報告,所有這些報告都是基於對中國在歐盟關鍵基礎設施領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擔憂,特別是在港口等領域"經濟風險"他們擔心中國資本可能受到依賴和安全威脅,因為中國公司已經購買了歐盟10%的海上設施。
繼歐盟委員會之後,歐洲議會又啟動了一項關於中國企業人權和環境審查的法案,旨在遏制中國企業在歐盟的發展和投資。
然而,與涉台的口頭言論相比,此舉對歐盟自身利益構成了實質性打擊,德國和義大利等主要國家和十個國家選擇棄權,瑞典明確表示反對,使得該法案未能通過。
在歐洲,反華法案通常由歐洲議會推動也就不足為奇了,歐洲議會與美國密切合作,在使中國經濟與西方脫鉤、減少歐盟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但今年的歐洲議會"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該報告顯然是乙個新的發展,他們呼籲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台灣海峽航行自由"並提出接納台灣當局加入國際組織,表明其影響力已經超越了歐盟的框架,與美國一起成為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崛起的有力制衡力量。
去年4月,歐盟**博雷爾通過法國**發聲,強調歐洲海軍應駛向台灣海峽,表明歐洲對維護該地區的承諾"航行自由"理念支援。
近年來,美國頻頻傳教"台灣海峽航行自由"跟"南海航行自由",聚集**進行聯合巡邏,試圖挑戰中國的海洋權益,混淆視聽,使地緣政治局勢複雜化。
他們爭取了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在內的“五眼聯盟”夥伴,例如6月的美加台海事件,儘管中國海軍保持警惕,但西方試圖施加武力和施壓的嘗試失敗了,中國的海防立場堅如磐石。
美國正試圖通過倡導更多國家參與來利用其國際夥伴"台灣海峽航行自由"採取行動加強他的話的合法性。 歐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特別是與法國和德國等成員國,它們正在積極尋求重建前歐洲大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通過與日本和澳大利亞的聯合軍事演習,英國,法國和德國能夠將其船隻部署到亞太地區,這符合歐盟所追求的地區利益和戰略。
預計未來,歐洲**在南海和台灣海峽的存在將更加頻繁。 這反映了歐盟擴大其在亞太地區努力的戰略願望。 然而,在中歐關係層面,在去年12月7日舉行的中歐領導人會議上,雙方進行了高層會晤,首次公開討論經濟分歧,尋求務實解決方案,展現了合作與對話的新動力。
由於馮德萊恩堅持“規避風險”戰略,試圖平衡中國與歐盟之間的不平衡,同時又不願完全脫離中國,最近的峰會以不和諧告終。
與美國處理中美關係的老練相比,歐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預計短期內中歐關係不會發生重大變化。
無論是在經濟脫鉤還是軍事行動方面,歐盟與中國的對抗都應避免觸及台灣敏感區,因為美國在台海的頻繁挑釁而使台灣敏感區變得緊張。
此外,歐盟自身也未能妥善處理俄烏危機,避免捲入亞太地區的複雜局勢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