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知行合一”?
他的陽明心,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良知,太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學習、實踐了! 這本書越讀越興奮,就像在生活中遇到乙個充電站,每讀一章,我都充滿了思考和收穫!
王陽明曾開悟道,創陽明心。 晚年,他將新學的主要思想總結為以下四句話,這就是著名的“四句教”。
沒有善良,也沒有噁心的身體
這句話是楊明新學的世界觀,告訴我們如何看待世界,世界是什麼?
王陽明說:“天地一體,沒有善惡之分。 如果心中沒有善無惡,萬物就沒有善惡之分。 ”
綠草是善是惡? 有人說綠草是生命,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它長在莊稼裡呢? 打人是好是壞? 有人說,傷害別人天生就是惡,但萬是他打了乙個作惡的人呢?
我們之所以對外部物體有好噁,是因為我們給它們貼上了標籤。 世間無善惡之分,人與花木瓦、石板無區別。
如果你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善惡之分,那麼只有你的心才能為他們分辨善惡。 如果心中沒有善無惡,萬物就沒有善惡之分。 這樣一來,我心裡就有了這個世界的最終決定權。
但是沒有這個世界,我的心就不叫我的心。 想想看,世間萬物都不存在,你的心有什麼用? 當你的身體消失了,你的心臟有什麼用?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世界和我的心是相互聯絡和相互依存的。
書中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而這個尺度就是良心,沒有良心你就不能成為人的心,你就不是人。 ”
這裡的良心不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良心”。
有善有惡之舉
這句話是楊明的人生觀,告訴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王陽明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乙個至高無上的“心本”,也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乙個聖人,但大多數人都埋葬了這個聖人。
這位聖人是如何被埋葬的? 王陽明說,萬物雖無善無惡,但我們的思想卻有善惡之分。 既然心的本質是至善的,那麼惡的心從何而來?
王陽明說,這是“習慣染色的”。 每個人都有自私的慾望,乙個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越多,自私的慾望就越會被汙染,他的內心會逐漸舔舐禮貌和虛偽的真相,因此至善的本質就會被掩蓋。
因此,一旦邪惡的意識被抹去,聖人就會出現。
人和樹越是尋求上公升到高處和光明,他的根就越向下,向深處,向黑暗。
因此,並非所有世俗的成就都是完美的。 雖然慾望越強烈,心機越重,膽量越大,你就越傾向於得到。 這到底是好是壞?
你開始思考善與惡了嗎?那是你的思想移動的時候。 我們中的任何乙個人最終都會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我們想去的位置。 當然,也要承認叢林是存在的,善惡本來就分,人性是不可預測的。
人人皆可聖“顛覆了千百年來儒家的聖賢學說。
我們需要遵守的不再是僵化的行為準則,而是極致的善良,即良心。
因為在任何苦難的時候都有希望。 以自己的本性對待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是生而獨立的,保護自己才是真正的本性。
良心已經提到過很多次了,良心到底是什麼?
知善知噁是良心
這就是楊明欣學的價值,它告訴我們做人應該秉持什麼樣的觀念。
王陽明說:“我這輩子的講課,就是對良心的三個字。 ”
王陽明說:“良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明明是非明善惡的能力,人人都有。 ”
這並不意味著人生來就是明明是非的,而是每個人,作為世間萬物的一部分,內心都有一種本能,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其中包括與生俱來的羞恥感和不斷學習的對非觀。
孩子天生喜歡親近大自然和小動物,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即使有些人長大後充滿邪惡,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良心,而是因為他們的私慾蒙蔽了他們的本性。
乙個真正的君子,會把天地萬物看作乙個整體,把天下百姓看成一家人,把所有中國人都看成乙個人。 他們之所以能夠把天地萬物都看作乙個整體,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他們內心的良知。 他們的良心和天地萬物是一體的。 ”
每個人都確切地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善還是惡,書中說:“相信你的直覺,本能,第一感覺是你的良心。 ”
良心就是道。 良心在乙個人的心中,不管是聖人還是普通人。 如果沒有被蒙蔽的物質慾望,只靠良心發揮作用,那麼就有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的道。 然而,大多數普通人被物質慾望蒙蔽了雙眼,無法遵循自己的良心。 ”
以惡報善是一回事
這是楊明新學**的藥方,他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1.決心。 王陽明12歲時立志成為聖人,從此一生不變。 他說,如果你沒有遺囑,你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也做不了。
決心是人生的初衷,現在很多人活到老年,生活一塌糊塗,無所事事,終究無法理解這一生。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早,有明確的目標,你的生活就會順利很多,因為你心裡有目標,你就不會被小事或不重要的人過度糾纏和消耗。
下定決心後,並非一切都好,還要朝著心中的志向開始慢慢練習,練習絕不是讓別人看到的,是站在自己心裡,在行動中去做。
2.謹慎。 有兩個方面,乙個是不斷看到別人心中看不見的東西,另乙個是即使獨自一人,也要誠實地實踐良心給你的答案。
即使乙個人在言語中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自律,這也是自律。
3.在事情上練習。 簡單來說,除了不斷擦拭心中的良知外,還要不斷磨練事物,從人事的變化中修煉心靈。
就人類事務而言,良心不是由“事物”而是由“心”調和的。
如果你富有,你會歡喜,但你不應該喜出望外; 窮困潦倒的時候,自然會哀慟,但不應該哀慟而死; 生死攸關,你會害怕,但不能害怕的六神沒有主人,他們會失去靈魂。
在生活中,過度的悲傷、過度的喜悅、過度的付出、過度的抱怨、過度的喜歡,都是不安的表現。
寫到最後
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很多東西是,我們其實理解了人生的道理和成功的理論,而我們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實現、去實施、去堅持、去整合知識與行動的無情。
知行合一是一種智慧,毅力是一種境界。 不要想太多,沒有頭緒也沒關係,先行動,就算落得花枝招展,也總比無意義的徘徊要好。
王陽明作為“千古第一完美人”,他用一生的智慧告訴我們:“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別人無關”。
從此出發,本書梳理出乙個清晰易懂的完整體系,供普通人入門、理解和掌握陽明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