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書法概論
第三講:筆、墨、紙、硯的關係
第二節 宣紙
俞中華.
“紙”是乙個大概念,“宣紙”是乙個小概念,可以說宣紙是指書畫專用紙。 從這個角度來看,書法有特殊的紙張,但沒有特殊的毛筆。 無論是繪畫還是書籍,都要使用畫筆。 沒有專門的毛筆,只有風格的對應,有的人擅長用硬毛筆,有的人擅長用軟毛筆。 但是對於書法來說,不可能有專門的毛筆,特殊的硯台等。 一切都在向自身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書法發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宣紙。
在紙張選擇方面,書法最終轉向宣紙,宣紙被用作書畫的專用紙。 可能有一種誤解,認為我們從古至今一直使用宣紙。 事實上,宣紙從明清時期開始就成為書法專用紙,從王羲之、王憲之時代到嚴振清時代,當時主要使用的硬紙,即熟紙。 我們現在使用的宣紙主要是原紙,在古代,它是在原紙的基礎上打蠟、拋光、壓延的結果。 要寫王羲之和王賢的書,大家一定要注意,用硬紙比用軟紙更方便,用生軒很難寫出想要的效果。 同樣,宣紙也是隨著長風陽豪的出現而出現的,所以首先請注意,我們使用的各種顏色的紙張,只要有利於我們的書寫,都是可以的,而且不僅一定要用宣紙。 其次,要想寫好書法,只能用大量的宣紙堆起來。 藝術家最有價值的是勤奮,而勤奮的標誌是宣紙的使用量。 一年只買一兩張宣紙肯定寫不好,這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不夠勤奮。 再說一遍,我們用宣紙的時候,就知道所謂的宣紙,是指安徽省荊縣小嶺鎮的宣紙,今天的宣紙,其實是以生紙、熟紙等加工紙、各種顏色的紙等為基礎,非常多樣豐富,是當代書法多元化的結果。 在當代,也有代表性的宣紙型別,比如紅星牌的宣紙被奉為國寶,其**每年都在飆公升。
宣紙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宣紙有一點滲透性。 我們的畫筆是寫在紙上的,用北方的話來說,它們會慢慢“漏水”。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寫宣紙的時候,老師給了我幾張紙,我試著寫,心想:“這是什麼紙給我的,為什麼這麼難寫? “當時我寫的是歐陽洵的《九城宮利泉明》,沒想到會用加工過的宣紙來寫歐洲體育,當時我也沒有這個概念。 後來,我又要了幾張宣紙反覆寫,才控制住。 宣紙的滲透往往使初學者難以駕馭。 也正因為如此,專業書法家在宣紙上書寫時才能展現功夫。 寫入到一定量,就可以控制滲透效果。 其次,宣紙摸起來很舒服,很柔軟,像孩子的**。 所以,當我們的畫筆踩在這張紙上時,就像踩在雲朵上一樣,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柔軟而柔軟,這是硬紙無法比擬的。 當我們說硬紙時,我們指的是報紙、銅版紙等紙張。 如果我們平時用報紙寫字,我們一定會用噴壺在報紙上噴一點水,以刺激它的滲透功能和柔軟度。 第三,宣紙上有一點微粒,這意味著毛筆會在宣紙上有墨水和微粒,並且滲出的效果有點阻礙。 這些顆粒也存在於毛筆的切割面和硯台的表面,筆、墨、紙、硯中都有一些微粒,這些微粒相互形成乙個整體,連成乙個整體。 因此,微粒在書寫過程中的阻礙作用也是其他紙張無法替代的,因此宣紙成為書畫專用紙。
在我很小的時候,一般用元書紙或者生邊紙等等,主要是為了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宣紙的“阻塞”功能,元書紙和宣紙的效能比較接近,所以從元書紙、生邊紙,最後來寫宣紙, 很容易過渡到過去。如果平時只用硬紙練書法,第一次用宣紙就很難掌握了。 這裡也想說明一點,那就是宣紙比其他紙高,所以平時練書法的時候,雖然大家都在逐漸富裕,但是在練書法的時候,我不建議用宣紙。 通常練習用毛邊紙和元書紙代替,其效能與宣紙相似。 在寫過程中,我們可能最終會寫在宣紙上,但請注意什麼樣的風格對應什麼樣的紙,如果我們寫二王依依,或者歐陽洵,顔振卿的正規字型,用熟紙,效果會更好。 如果我們使用宣紙,那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在大家開始自覺書法的今天,書寫主要取決於我們追求什麼樣的風格,以及我們要找什麼樣的宣紙來寫。 同理,我們在做書法練習的時候,如果能知道古人寫書法時對應的紙張,在抄寫這件作品的時候盡量找到靠近它的紙張,這樣就會事半功倍,臨時崗位可以更接近原來的崗位。 像張旭的《古詩四柱》,我們知道他用的是五色紙,幾種顏色拼接在一起,拼接在一起並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張旭的書法效果。
大家應該知道,寫宣紙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克服,這就需要專業書法家的出現。 所以在長風陽昊盛行世界的過程中,宣紙就成了書法家們使用的主角,追求濃墨色的效果,所謂的“墨五色”就可以在宣紙上試試,是否將墨水分成五色,是辨別宣紙好壞的一種方式。 當代的“草聖”林三志,他喜歡用長邊羊蘸一點水,再蘸上墨水寫字,把宣紙的表現發揮得淋漓盡致。 正是從他那裡,繪畫的元素逐漸融入到書法中,開創了乙個新時代。
我們在宣紙上寫字時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第一次在宣紙上寫字時,很難控制宣紙滲透和這種阻礙的效果。 寫一行字往往沒寫完,墨沒了,拖不出來。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技藝的成長,宣紙的效能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可以說,能夠在宣紙上自由發揮,是書法家成熟的標誌。
用硬紙的時候,對應的是軟紙,如果是軟筆,就是用硬紙,這是我們寫字的準則之一。 我們平時在選筆的時候要注意宣紙的軟硬度,不能有一種“天下無敵”的宣紙,不利於我們的寫作。 任何有利於我們寫作的紙張都只是作為載體,漢字的載體,那麼任何紙張都可以使用。 我們現在用宣紙,其實在古代,用來寫字的最尊貴的紙往往是絲綢,就是絲綢。 我們說絲綢有兩大功能,一是醫療功能,二是書寫功能。 如今,宣紙盛行,書法興盛,有人寫絲綢或絲綢。 可以說,因為蠶絲無法普及,宣紙比蠶絲便宜,所以成為蠶絲的替代品。 但是,如果家庭有條件或寫得很高尚的內容,則經常使用絲綢。 例如,皇帝的法令是用絲綢寫成的。 “紙”字緊挨著絞線,也就是說,早期的紙是絲綢的產物,後來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用樹皮、麻、破布、舊漁網作為原料作為替代品。
我這裡有乙個觀點,可能會對某些人造成傷害,那就是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王羲之,是因為王家是乙個大家族,所以他用紙,不選紙,不停地寫,用了很多紙,才有了書法的出現。 如果你覺得練習書法要消耗很多紙,那麼就很難寫好。 因此,學習書法要以經濟為基礎。 我們說窮人可以成為書生,古人說“窮人學文學,富人學武”,但對於書法的功底,要達到書法家過硬的書寫能力,就需要大量的宣紙堆積起來。 今天,有一種專門用於書法或繪畫練習的紙張,我覺得效果不錯,它有一點熟悉,有點生硬的分類,使書寫更容易控制,並且有輕微的滲透功能,可以代替宣紙。 其實我們說,宣紙雖然取代了絲綢,那是因為價格下降了,但是宣紙並不是便宜的東西,相對來說,最好的書畫紙是低的,如果書畫紙能夠進一步普及,被宣紙取代,在書法中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小時候,我跟著當地著名畫家羅樹婷先生學習書法。 羅老師先告誡我,要想寫好字,首先要尊重毛筆和宣紙,如果不尊重工具,就很難發揮它們的功能,這對你自己來說是乙個很大的限制。 因此,我們有乙個大的觀點,那就是在書寫的時候,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具,把工具稱為“書房的四寶”,這也代表了我們對毛筆、紙張、硯台、墨水的尊重。 尊重的乙個方面是不要把它們看作是你的工具,而只是用來使用。 它應該是我們的寶物之一,如毛筆和紙張,我們在使用它們時,應該尊重它們,並盡可能地充分發揮它們的效能和特性,使它們在我們的寫作中發揮作用。 宣紙的使用是書法發展的結果,其最終目的是促進書寫。 所有工具的使用,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其效能,才能有利於我們的寫作。 如果你不尊重你的工具,那麼就會有一種情況,它會與你的寫作發生衝突。 因此,我們應該珍惜宣紙,哪怕是剪紙留下的稜角。 羅書婷老師在給別人寫字的時候,有意識地把宣紙的一小邊剪下來,用給我們的學生練習書法。 因此,在今天比較發達的經濟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把紙當工具,買多了,浪費多了,這也會帶來乙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不把宣紙當回事,不尊重宣紙,只把它們當工具來使用。 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毛筆、紙、硯、墨成為書房的四寶,即它們作為乙個整體是相關的,不應該分開看。 之所以被稱為“書房四寶”,也說明它們是乙個相互關聯的整體,毛筆指向宣紙,宣紙指向墨水,墨指向硯,所以四者只能成為乙個整體,同時人也在其中, 人們使用它們,使它們能夠發揮作用,發揮作用,此時它們可以稱為“書房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