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代以來,每位皇帝在位期間都使用年名作為年份的象徵,死後,他的後代會死後將相應的廟名印在廟中供奉。
廟牌號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商朝,當時先王為國立下了突出功勞,其後代死後會印上相應的廟牌號,以示永恆祭祀。 然而,商代只有三種廟名,即太宗、高宗和中宗,它們代表了對國家的不同貢獻。
商朝滅亡後,周沒有延續商朝使用廟號的傳統,所以周歷代君王只有廟名,沒有廟號。 秦始皇在位期間,由於秦始皇不想在他死後被後代和朝臣討論,所以廢除了廟宇和綽號。
直到漢代,廟牌號和昵稱制度才得以恢復,並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在漢代,對廟名的授予有嚴格的要求,只有對國家有重大貢獻或具有高尚品格的皇帝才能獲得廟名。 在西漢時期,只有四位皇帝被賦予廟名,他們是劉邦(太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和劉迅(中宗)。
到了東漢,廟宇數量減少,只有三位皇帝有廟宇編號,分別是劉秀(石祖)、劉莊(賢宗)和劉維(蘇宗)。
從三國時期開始,對廟號的評價變得相對寬鬆,只要皇帝在世,就有相應的廟號。 大多數寺廟名稱都會選擇具有正面含義的詞語,但有時也會選擇貶義詞,因為有些皇帝比較無能。
每個統治者的貢獻也影響了寺廟編號的選擇,因為寺廟名稱是對皇帝功績的肯定。
太祖寺的編號通常用於紀念建立王朝的皇帝。 比如清朝的努爾哈赤,雖然沒有改國名清,而是在自己建立的大晉國的基礎上建立了清朝,所以被追封為清太祖。
雖然皇太極在清朝的建立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實際基礎仍是由努爾哈赤建立的。 清軍入關和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皇太極時期。
太宗雖然不如其他祖廟那麼高貴,但它在奠定王朝發展的基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沒有太宗的根基,朝代之路未必長久。
康熙帝之所以被後世追封為清朝聖祖,是因為他在位期間取得了繁榮,將清朝推向了新的高度,開創了新時代。
因此,祖先字將出現在康熙的廟號中,聖字源於他的仁政和清明政治的實踐,顯示了他的聖人身份。 這就是他被追封為聖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