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沒有如果。
然而,基於歷史事實的適當假設可以對當時的歷史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並可以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視角。
明朝末年朱友禎皇帝面臨的死況有多艱難?
簡單來說,就是內外患的雙線作戰,包括李自成、張顯忠等各界農民起義軍,以及以清朝太極帝為首的清政權。
更糟糕的是,他接手的還是一團糟,國庫空空如也,財政崩潰,邊防軍長期沒有軍餉,就像明末的西北邊防軍30多個月沒有軍餉一樣。
軍隊沒有軍餉,導致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畢竟軍餉不發,誰願意為你工作,導致軍隊頻繁譁變,甚至在敵人面前不戰而降。
龐大的官僚體系也腐朽不堪,“高效廉潔”四個字不沾自滅,反而內鬥,腐敗司空見慣,組建私人政黨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軍事在個人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屢戰屢敗,以至於後金(清朝)征服了這座城市,征服了關外越來越多,皇太極統一了關外,征服了南蒙古,最終成為皇帝。 對內,李自成甚至砸了黃龍,闖進了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拋棄崇禎皇帝的官紳階層並沒有像想象的那樣成為新王朝的“龍的英雄”,而是享受著“追贓幫薪”的待遇,遭到了大規模的家族財產沒收。
崇禎帝面臨的局面,幾乎是無法解決的僵局,堪稱地獄難度的程度。
他逆轉的難度可以說是僅次於漢顯帝的,畢竟漢顯帝在位的時候,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他登基後就已經立下了陣地,面對的是曹操這個未出生的英雄。
可以說,坐在他這個位置上的人都無法扭轉局面,就算他使用斬首行動也沒用,因為就算曹操被殺,他背後的利益集團也不會放棄,就連大臣們也解決不了,更別的什麼都做不了。
當然,漢顯帝相對於崇禎帝還是有明顯優勢的,那就是雖然沒有成功扭轉局面,成為淪陷之國的王,但漢朝的滅亡,只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了,他仍然可以保住性命,好好死。
而崇禎帝則不同,失敗了就死。 因為在漢顯帝時代,大家都講禮儀,就算奪走了你的國家,也不會殺你,會給你乙個國王、公爵什麼的,還會給你乙個小封地,讓你過上好衣好吃的餘生。
自從南朝的第一位皇帝,宋武帝殺了退位的金宮司馬德皇帝後,歷朝的國王大多都不能好好死,新皇帝往往要割草鏟根,所以如果崇禎帝不能打破死局, 即使他不上吊自殺,也沒有辦法活下去。
不過,崇禎帝雖然面臨死路一條,但好在比起漢朝的顯帝難度要小,因為雖然情況極為糟糕,但崇禎帝還是有一定的實權和一定程度的自治權的。
所以總體來說,崇禎帝和韓顯帝的處境是相當的,韓顯帝雖然沒有扭轉局面的希望,但還是可以保住性命的。 崇禎帝雖然有一定的實權,但是他並沒有力挽狂瀾,只要國家死了,那麼肯定有死路一條,但不同的是,他可以選擇死,所以他選擇了上吊殉道。
那麼崇禎帝又能做些什麼來打破僵局呢?
客觀地說,崇禎帝正面臨著一條無法解決的死胡同,明朝末年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關鍵是200多年後,各種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局面,可以說是難以歸來,難以挽回, 那種死路可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如果真的那麼容易力挽狂瀾,那麼王朝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變遷了。
不過,崇禎皇帝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緩解這種情況,讓明朝能夠再延續幾十年,這還是很有可能的。
其實崇禎皇帝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國庫空虛,財政崩潰,沒有錢支付軍餉,使得軍隊士氣不穩定,對軍隊的控制也明顯削弱。 其次,龐大的官僚體制極其腐敗,為私利而結黨,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導致許多政府法令不執行,反而適得其反,往往弄巧成拙,情況越來越糟。
也許有人會說,小冰時期的自然災害不是什麼大問題?
誠然,小冰時期的破壞力確實不小,甚至可以說,各地農民起義的關鍵就是這一點的關鍵,但旱蝗的天災可以發生一年、兩年、三年,但不會持續十幾年, 右?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明末官僚腐敗、政治黑暗的形勢下,當初的自然災害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遏制,以致失控、愈演愈烈。
所以,歸根結底,小冰時期的自然災害與龐大的官僚體系的腐敗有很大關係,是官僚體系極端腐敗帶來的惡劣局面。
這也是為什麼“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會聯絡在一起的原因,因為自然災害往往只是乙個原因,人為因素會使情況惡化並演變成災害。
崇禎皇帝朱友珍其實有3種方法可以嘗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燃眉之急。
一是重新整理官治,加強朝廷管制。 二是與外界和平相處。 三是放棄極況,提前南下,重新開始。
這樣一來,國庫空虛的問題,就可以通過沒收貪官的家產來解決,這樣人民就不會乙個接乙個地被徵用,讓人民沒有辦法生活,於是他們紛紛起來。
同時,它也可以通過這種強有力的反腐手段,使官僚機構自我調節,使政治更加清晰,縮小自然災害的範圍。
沒有背景的名將陸向生被自己的大臣楊思昌和太監高啟謙殺死,這不會出現在荒謬的事情上。
而關外的清朝太極帝,雖然軍隊興旺,一向主張和,但很多人卻先入為主,認為明朝之後是清朝,清朝在明朝奪取天下,以為清朝很強勢,不會主動議和。
其實,當初皇太極接手後津政權時,後津甚至沒有統一關外,也沒有蛇吞象的念頭,哪怕他統一了關外,稱帝,但面對龐大的明帝國,他還是有和平的念頭,想通過和平慢慢提公升自己的實力。
如果崇禎帝先務實,不顧面子,同意講和,穩住關外外的清政權,然後集中精力對內更新官治,鎮壓李自成和張憲忠,還是有可能讓明朝再延續幾十年的。
就算做不到以上,也可以提前南下,就是重新開始,重新培養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就像崇禎帝最後被逼上吊自殺一樣,因為他對軍隊的控制力不大,結果就是號召天下兵馬為王下功夫, 而結果唐通只有八千人,如果崇禎帝有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他可以死死守京城,不按一下按鈕就崩潰,不隨風飄落,那麼說不定又是另乙個結局了。
當然,以上只是紙上談兵,只是乙個假設,旨在為您提供不同的視角。
畢竟事後誰都可以,但實際操作卻不是這樣的,崇禎帝又不是傻子,重新整理官治,通過沒收**的家產來補庫,他怎麼會想不到呢?
但問題是,他根本就沒有那種對朝廷的掌控力,如果他真的重新整理了官治,估計不用等李自成進京,他也會莫名其妙的死去,所以就算李自成後來打到京城,燒了眉毛, 軍隊交不起軍餉,崇禎帝也沒有突襲**的家,而是讓百官捐,百官只捐了區區二十萬兩。
至於南下,就沒那麼容易了,明末大軍已經開始成為軍閥了,崇禎帝也控制不了京城的局勢,去南京就那麼容易好轉嗎,不一定,但情況很可能會更糟。
而且,就算崇禎帝去了南京,他之前面臨的問題也不會得到根本解決,王朝末年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然會跟著他,繼續影響著他。
也就是說,在與皇太極和好方面,崇禎帝為挽回面子而死,受罪,結果就是吃後果。
但不管怎麼說,崇禎帝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幾乎不可能換成另乙個沒有接受過帝王心術修煉的十七歲少年,接手一團腐朽的帝國,更別說面對各種內外麻煩了, 恐怕連乙個魏忠賢都應付不了,至於能比崇禎帝更好,幾乎是不可能的。
畢竟,想要在王朝末年力挽狂瀾,讓乙個王朝起死回生,毫不誇張地說,這比建國天下還要困難。
因為建國天下就是要形成自己的勢力,它帶領新興集團打天下治天下,利益分配充足。
而在王朝末年,力挽狂瀾的不是分配利潤,而是搶奪糧食,在上下腐朽的龐大官僚體系中收拾局面,帶領乙個內部墮落、有問題、死氣沉沉的集團平息各種亂象,你就是跳不出來, 你不能只是去重新開始,這種情況真的不如從頭開始世界的情況。
因此,文章的假設和分析,大家可以看一看,一笑置之。
謝謝**,我叫宋安志,換個角度看歷史,喜歡就關注一下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