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林.
在《我的美食指南》中,本文作者(左)和導演陳曉青在一起。 圖片由製片人提供。
由陳曉青執導的紀錄片《我的美食指南》在騰訊**落下帷幕。 去年,在參與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時,能夠和潮汕地區的朋友們一起吃飯,我感到輕鬆和高興,當然,我還有乙個“重要任務”:在影片中和陳曉青聊聊食物背後的潮汕文化。
那是我第一次參加美食節目。 在與陳曉青和他的團隊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民俗生活的熱愛和煙火的味道,和他們一起,不斷拾起那些即將消失的美味佳餚,那些散落在民俗中的食物的故事。 在我看來,陳曉青執導的《一口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是1版本0,主要介紹中國菜,告訴你為什麼三餐這麼好吃; “世界風味”系列是2第 0 版記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講述了不同地區烹製相同食材的故事以及人們如何通過食物進行交流; 現在,“我的美食指南”是他和他的團隊 30版的創作更上一層樓,除了講“什麼好吃”“為什麼好吃”,還要向觀眾講述食物背後的歷史文化。
在潮汕,我們品嚐了正宗的傳統潮州菜和許多當地特色菜,如生泡菜、公尺卷、粽丘等小吃,還有一種只有在這裡才能吃到的水果:Ringo。 潮汕地區的許多食物都與氏族和血脈有關,食物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文化息息相關。 如果乙個住在汕頭的老僑民回來,他現在還認識汕頭嗎? 我可能已經不知道了。 但當他吃到林戈的食物時,味道還是和原來的一樣,會勾起他的童年回憶。 因此,從食物中體驗愛國主義和家鄉並不是抽象的。 無論是家鄉還是國家,就其物質形式而言,乙個重要的載體是食物,尤其是家鄉的食物。 俗話說:“出國最愛國的就是肚子。 “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身份,你都會永遠記住你家鄉的味道和食物。
我曾經在《我的美食指南》中說過:“食物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海外遊客回家的路。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流動性急劇增加,許多人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甚至海外生活。 但無論他們如何搬家,第一代移民都在尋找一種強烈的身份和文化認同,而這肯定與他們的家鄉有關,而對他們來說最難忘的就是他們長大的食物。
潮汕地區的一些人從明朝乘船抵達南海,甚至前往南美洲和北美。 如今,全世界潮汕有1000多萬華僑和港澳台同胞,他們都懷念家鄉,認同潮汕文化,包括飲食文化。 潮山的美食不僅是一種口感的享受,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食物具有凝聚社會的力量,能讓大家感受到我們是同血同地的親戚,有著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信仰。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考慮食物的功能。 《我的美食指南》力求發現3版本0的紀錄片視角,讓“吃貨”們不僅享受到品味藝術,更能窺見一水一地的社會發展過程、風俗和價值觀,進而成為中國人長河長河積累的見證者和傳播者。
作者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紀錄片《我的美食指南》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