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創新集群100強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整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世界第一,一批高階、智慧型、綠色的新支柱產業快速崛起......今天的中國,經濟不斷回暖,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新的質量生產力,綠色發展勢頭澎湃,正大步走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
在人民網開展的2024年全國兩會調查中,“高質量發展”入選十大熱詞之一。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會議上,圍繞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硬道理”,代表委員們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
**總書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及以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代表們表示,要貫徹一流經濟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強國和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
新素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表示,“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為培育發展新素質提供強勁動力生產力。 ”
率先制定投影行業亮度標準,出貨量位居全球家庭投影市場第一。
1、護眼三色雷射光源應用技術為世界領先......極公尺科技董事長鐘波介紹:“過去,我們曾經缺乏光學機製造的核心技術。 如今,我們已經掌握了光學和光學鏡頭研發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從光學鏡頭到光學鏡頭的自主開發、自主生產的閉環。 ”
與傳統生產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型優質生產力是創新引領、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道路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率、高質量的特點。 “加快發展新素質生產力,企業需要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持續加大科研投入,解決產業發展難題,致力於以更多的創新成果和技術應用推動高質量發展。 “鐘波代表說。
民營經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委員會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謝茹表示,“要積極培育更多具有自主智財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鼓勵龍頭骨幹企業做好產業鏈整合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科技骨幹企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實現大中型企業在推動新品質生產力加速發展中的融合與協調。 ”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我國未來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權的必然之舉。
你怎麼能在公尺粒大小的矽基材料上雕刻一首古詩? 隨著技術創新的最新進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現在已成為現實。 河南省科協理事長呂國藩介紹,這項超硬磨具研發的關鍵技術已從實驗室進入企業車間,應用於生產線。
一項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過程,充分說明科技創新成果應及時應用於特定行業和產業鏈。 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產業補鏈延伸鏈、強鏈。 盧國藩委員建議。
產業創新的澎湃勢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驅動引擎。 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院長董進介紹,“目前,由我們牽頭的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已經投入運營,正在構建國際領先的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服務於航運等重要行業和國民經濟重點領域。 鏈金融、能源等,為國內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效能領先的自主技術支援。 ”
無論是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還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提質增效,人工智慧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潤澤智慧型計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週超南表示,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需要超大規模計算基礎設施的支撐,“要進一步科學布局智慧型計算基礎設施,充分發揮資料元素資源聚合優勢,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有助於推動現代工業體系建設。 ”
推動高質量發展,既要著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抓好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 2023年,我們將推出載重量為25噸的混合動力輪式裝載機和重量為125噸的液壓挖掘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廣西柳工機械有限公司特種技師周英峰表示,著眼於未來,要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更新、新興產業成長、未來產業培育,在夯實基礎、培育元氣中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營造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戰略支撐。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 一方面,要推動高校湧現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產出率和轉化率。 另一方面,要根據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需求,優化高校學科設定和人才培養模式。 首都經濟學院特大城市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建議委員們。
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就高等院校而言,要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融合和融合發展。 鄭州輕工業大學校長魏世忠指出,要根據產業發展需要,不斷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優化人才布局,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素質、貢獻為導向的激勵體系,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為各類人才搭建創業平台。
加快建設國家智財權強城試點城市,開展專利轉化應用專項行動,對政策紅利更多的中小企業創新做法進行“滴灌”。 廣東省江門市市長吳曉暉表示,只有不斷突破制約創新活力的阻撓點,才能促進創新資源集聚,“要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和激勵措施,積極培育和服務'鏈主'企業、地方科技型骨幹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支援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營造更有利於企業創新的濃厚氛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