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主陵位於九峙山主峰陵園最北端,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合葬陵墓,190多座墓葬以靈山主峰為軸心,分布在靈山兩側和正南方向的空曠地帶, 就像守護北辰的星辰一樣,整個墓群與長安城的布局一模一樣,皇帝住在北方,朝臣貴族的府邸在南方,象徵著君主**皇帝的至高無上,也就是墓葬的布置,也體現了君主強烈的父權意識形態。
昭陵由出身於工程師世家的嚴立德、嚴立本設計建造,先後擔任唐代工匠大師,其平面布局與秦漢時期以來的西向東坐不同,也不是南北朝時期的潛葬制度, 而是完全模仿了長安城的建立設計,在昭陵的規劃設計中牢牢運用了以死為生的殯葬理念。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首次下葬到唐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的建造歷時107年,是中國封建皇帝陵園中規模最大、喪葬最多的墓葬,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皇陵, 並且因其巨大的影響力,也被譽為世界著名的陵墓。
昭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立泉縣西北部,陵群周長60公里,占地200平方公里,除葬唐太宗和長孫皇后外,墓葬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延金、許茂公、魏正、 秦瓊、溫彥波、高世廉、方玄陵、孔英達、尉遲景德等跟隨李世民開創唐朝根基的英雄,甚至還有一大批少數民族將領的陵墓。
唐太宗李世民創立的唐代根基在10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備受推崇,趙陵也不斷被修復和祭祀,大量的文物留在地下和地下,雖然這些文物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它仍然是唐朝初期對唐朝繁榮昌盛的實物見證, 是了解和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匯等珍稀文物的寶庫,其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堪稱中國墓葬文化的巔峰之作,聞名於世"昭陵六馬"石刻矗立在唐代太宗墓南側前。
六馬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618年到622年的五年間南北遷徙時所騎的六匹戰馬,它們都陪伴著李世民上戰場。 為了告誡後代創業的艱辛,同時懷念依託他的六匹馬,李世民在鎮觀十年(636年)修築趙陵時下詔,“我騎的、幫助遇難者的馬,刻上日記的題目,放在左右兩邊”以紀念。
石刻中的六匹馬,不僅象徵著唐朝太宗所經歷的六大戰役,更是對他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傑出軍事功績的讚揚。 六匹馬的名字是:“薩魯子”、“拳頭毛”、“清胡”、“石瓦赤”、“特爾勒比”、“白蹄武”。 這些顯然是來自突厥語和波斯語的外來名字,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文化融合的激烈和唐朝的輝煌。 只可惜,現在我們在《昭陵》中看到的趙陵六匹馬都不是原作,雕刻粗糙生澀,形象氣質實在是太討人喜歡了,很難找到燕立德和顏立本兄弟該有的藝術魅力。
可惜的是,“六馬”中的“薩魯子”和“拳頭毛”兩尊石像在1914年被文物商陸勤齋偷走並賣到國外,現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其餘的“四馬”先被移至陝西省圖書館, 而後來在1950年搬到習安碑林博物館到現在,現在的《撒魯子》和《毛拳》都是用石膏和水泥複製品製作的,中國人民期待趙靈六馬歸夢團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站在唐朝太宗高高的陵墓上,看著腳下鋪開的溝壑和溝壑,想必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這裡的植被肯定比現在要好,否則開創鎮觀統治的李世民也不會選擇此地作為自己的百年吉祥之地, 歲月的風霜雨雪摧毀了昭陵的地上建築,只有那些逃過盜墓賊劫匪的地下遺跡,才能向我們展示那個非常多元包容的時代的思想和氣度,那麼讓我們去昭陵博物館感受一下唐朝的氣息吧!
昭陵博物館位於李驥(許茂公)墓前,收藏文物4500餘件,是研究唐代早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物質資料。 館內有三大展覽主題,“昭陵文物精華”、“昭陵碑林”、“昭陵唐墓壁畫”,昭陵文物從鎮關14年(640年)到開元26年(738年)歷時百年,文物數量多,層次高,時間跨度實在難得,不看也可惜。
“昭陵堂墓壁畫”陳列了昭陵隨墓出土的88幅精美壁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唐代的貴族生活。 壁畫線條流暢,色彩鮮豔,風格迥異,實在是我國唐墓壁畫藝術殿堂的巔峰之作。 鄭仁臺、張世貴等墓葬出土的彩繪琉璃兵俑,是唐三才、李震、安元壽等墓葬出土的唐三彩,雄偉多彩,婀娜多姿,婀娜多,出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同表現形式的胡俑和駱駝俑。 昭陵博物館還儲存著一塊刻有線條的唐太宗雕像碑,從形象上看,他太像胡人了,這些都體現了唐代初中國各族群的大融合和豁達。
《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可以在昭陵博物館找到相應的歷史文物,更令人震驚的是海量的中國唐代墓碑和墓誌銘,那些崇拜中國書法愛好者心中隋唐大書法家和名人的人都聚集在這裡, 而當你看到這裡的墓碑和墓誌銘時,你會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蓬勃生命力,讀到唐代中國書法的精彩和魅力,感知唐代書法從薄而硬到厚的發展過程。總有一種鞠躬的衝動。
在“昭嶺碑林”主題館中,歐陽勳的《溫彥波碑》、楚遂良的《方玄陵碑》、王興滿的《周 胡碑》、尹仲榮的《馬 周碑》、趙墨的《高世蓮碑》、李玄之的《李夢昌碑》、高正軍的《杜駿隋碑》、王志敬的《李驂碑》和《尉遲景德碑》、唐高宗李志的御書《李記碑》、 以及程延金、李承謙、上官一、許景宗等著名歷史人物,他們的墓碑墓誌銘匯聚於此,真的可以用“文人皆名,字優”來形容。
記得那天是2017年3月8日,春風已經親吻了陝西咸陽人民的臉龐,更惋惜的是,我還沉浸在文化藝術的氛圍中,可惜時間匆匆忙忙,博物館要關門了,沒能享受到文化盛宴, 黔陵附近的元家村已經人滿為患,黔陵博物館極度寒冷和壓抑,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現代旅遊的悲哀,深度遊,精品遊,個性化遊,讓我們從引導人們愛上博物館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