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是清代中國巨集偉的皇家園林,占地約35平方公里,由圓明園、七春園、長春園組成。 它不僅融合了蘇州獅子林等江南園林的美景,還巧妙地融合了眾多西式園林建築,成為當時中外建築和園林藝術的傑作。 然而,這座花園的輝煌已不復存在,在戰爭的洗禮之後,它已成為歷史的傷疤。
不幸的是,圓明園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 清朝由於與世隔絕、腐敗落後,無法抵抗外敵的入侵。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燒毀了圓明園,包括青衣園、景明園、景儀園、長春園等,情況令人凜然。 隨後,在1900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北京,徹底摧毀了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
如今,我們力求將圓明園歐式園林建築的原貌與現狀進行比較,從而體會昔日的輝煌與現實的不完備。
曾經,《大水法》是圓明園海燕堂的十景之一,是一處氣勢磅礴的歐式噴泉景觀。 然而,在1860年,《大水法》被英法軍隊破壞,現在只剩下幾根孤零零的大理石柱,令人尷尬。
它也是一座歐式水法建築,建於1751年,曾經是圓明園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層主樓矗立,建築南面的大海棠式水法與建築北面的小菊花式水法相得益彰。 然而,今天,和諧已成為廢墟,大理石的殘餘散落在地上,不再具有昔日的輝煌。
廣場外貌曾是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為湘飛建造的,具有濃郁的歐式風格。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了圓明園,方貌的木結構被燒毀,只剩下大理石和房屋瓦片,但在**時期,軍閥土匪加重了破壞,使方的模樣完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水景法是圓明園中儲存較為完好的建築之一,位於元嬰寺南端,由皇帝寶座基座、石雕屏風、巴洛克石門組成。 這裡是乾隆皇帝每天觀賞噴水景觀的地方,也見證了滄桑的歷史。
海燕堂原意為“鶴清海燕,國泰閩安”。 其最著名的特色是12生肖的青銅雕塑,以水告訴時間而聞名。 然而,仍然有五個生肖青銅頭顱仍然下落不明,它們是否還存在於世界上已成為歷史之謎。
圓明園的輝煌與毀滅,深刻地告誡我們不要忘記民族屈辱,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要自強不息。 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為美好未來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