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經濟強勁勢頭正在加速釋放。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次數和總支出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 那麼,在全國眾多各式各樣的旅遊目的地中,什麼樣的景點可以留住遊客呢? 地方文化和旅遊部門應該如何包裝,才能更好地推動地方文旅專案?
在今年的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會長陳岩認為,旅遊發展要與真實文化掛鉤,要從中華文化、歷史遺跡的寶庫中挖掘資源。 他指出,如果一些人為地編造了太虛假、太空洞的故事,遊客可能會感到失望。
中國的土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和旅遊優勢。 中國幅員遼闊,地勢富饒,民族多樣,風景無窮。 此外,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傳統今天可以蓬勃發展。 時空的雙重跨度,自然與人文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旅遊資源寶庫。
如何開發寶礦,充分利用資源,是文化和旅遊部門面臨的乙個現實問題。 各地共識是,要講好文旅故事,就要用一種年輕人能聽懂、能聽的方式。 然而,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以“網紅簽到”為噱頭,不惜以過度現代化、商業化的敘事來歪曲歷史、編造典故、解構傳統文化元素。 這些營銷故事與歷史和環境脫鉤,看似迎合了觀眾的審美需求,但實際上卻是在賣羊頭上的狗肉,背離了宣傳的真實性要求。
《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974%的受訪者認為,景區解釋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偏離景區本身,彌補了不一致和不一致之處; 81.9%的受訪者希望聽到更多基於事實的景點解釋。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遊客並不買虛假宣傳,更是反感同樣的“傳奇故事”。 也正是因為如此,“真正的文化”才應該是旅遊資源的核心; 對文化的準確詮釋是旅遊業發展的重點; 文化內容的創新呈現,才是真正需要在各個地方“卷”起來的領域。
在昨天的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劉結一特別提到了哈爾濱和喀什古城的冰雪。 東一西兩座城市,分別展現了自然與歷史的深厚魅力,在節日期間掀起了旅遊熱潮。 這兩個城市旅遊熱潮背後的發展思路,特別是以文化為核心、以旅遊為輻射、以宣傳為延伸的品牌建設模式,值得各地思考和借鑑。
相關鏈結: 陳岩委員:景區的發展要立足於真實的歷史文化。
作者:孫新奇.
文:孫新琪 編輯:孫新琪 責任編輯:石偉。
*請註明本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