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簡明扼要的文學形式,含蓄而充滿意境,不長篇大論。就算是顧月夫的詩,也只講乙個短篇小說,不會像**和劇本那樣講述人的前世今生。
因此,詩歌需要用心品味,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拓展思考空間,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就像蘇東坡的《西林牆》一樣:我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身處這座山。
你從這首詩中讀到的就是它,不像**,作者總是下意識地向人們灌輸思想,並試圖與讀者妥協並認識到自己的想法。
同時,詩歌不修飾細節,給人一種完美的錯覺,或者說,詩歌的內容形式更直接,更殘酷,直擊人心,完全沒有兜圈子。
比如魏英武的《滁州西溪》:春潮帶雨,夜匆匆而來,野渡無人自控。
這是一首關於場景的詩,但如果你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讀它,你會有一種無盡的孤獨感,然後折磨自己。
我想大家在讀到杜甫的《無邊落樹蕭蕭,長江無邊際》時,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既傷心又鬱悶。
所以你會問自己,為什麼我對這14個字這麼難過?
是我們的感情太脆弱了,還是詩中呈現的情緒垂直落在我們心中? 我認為是後者。
這大概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你總能被簡單的文字編排所感動,想想自己的雞毛生活,想想詩中優美的意境,這個縫隙會讓我們追逐那束光,努力恢復那些匆匆忙忙的歲月。
最起碼,我們今生要過有意義的生活。
春天在哪裡公升起,在花前喝一杯。
整天問花花,為誰撒,為誰開花。
閻雲《落花》。
史書上關於燕雲的記載很少,只說他是唐代的詩人,被提拔為士大夫十餘次卻沒有被打過,於是他又回到了吳興。
杜牧是他的好朋友,曾稱讚他的《落花》,這也是燕雲一生中唯一倖存的一首詩。
同時,皮日秀和龜萌也佩服燕雲的詩才,特意拜訪了他。 870年燕雲去世時,丕日秀和龜蒙都有詩要祭。
皮日秀稱燕雲的詩為:七字作,時而清晰柔和,時而震撼到平常的軌道。
讓我們詳細看看閻雲所寫的僅存的一首詩。
這首詩的要點可以解釋為:
柔和美麗的春光不知何去何從,彷彿總是很短,只在花叢中舉杯打聽花季春的訊息;
然而,問花花卻沉默不語,或許連它都不知道花兒是為誰綻放的,又是在為誰感謝,暗自傷心。
燕雲這首詩的主題是珍惜春天,傷春,感嘆歲月匆匆,歲月轉瞬即逝。 同時,詩人將花朵擬人化,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使整首詩讀起來更加深刻和微妙。
春天柔和,萬物煥發活力,生機勃勃,百花齊放,更是人間迷人。 但越是美好的時光,越是難以儲存,所以只能珍惜。
春天在哪裡公升起,在花前喝一杯。
這句話的開頭,詩人定下了基調,面對即將到來的春醉酒,當他微微醉醺醺的時候,他問花兒,春天的葉子從這裡來,會不會去**?
自然,花兒不回答,所以詩人只是在自言自語,暗自憂鬱。 正如這首歌所說:所有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整天問花花,為誰撒,為誰開花。
在最後兩句話中,詩人又開始珍惜花朵,沒有乙個字提到孤獨,但每乙個字都是孤獨的。 花開落無人欣賞,任由自己飄走,春轉瞬即逝,曾經陪伴他們的人,在**?
詩人的一連串追問,深顯了他對過去的懷念,長久的回憶湧入他的心中,只有一杯渾濁的酒,才能解憂。
詩人說“問花終日”,說明這種憂愁已經來了很久,從花到花,雖然捨不得離開春天,但在心裡,季節變了,這是詩人的無奈。
看燕雲的詩,有淡淡的憂鬱,沒有敘述,但感覺它講述了乙個很曲折的故事。 言語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言語也說不出來,也許有些話語只能慢慢吞下去,慢慢吞噬時間,然後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