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傳洲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漢化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 滕昊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革命精神、紅色文化碩士。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利於鄉村風情的和諧與美好,有利於鄉村和諧。 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始的關鍵時刻,要實現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仍需面對一些欠發達地區存在的問題,如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總量有待補充,現有公共文化服務效果仍有提公升空間; 配套公共服務發展緩慢。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統籌布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宜居宜行美麗鄉村”的戰略規劃。 2023年,《關於全面推進2023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印發,強調:“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要及時總結分析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現狀,加強流程管理,遵循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才能提公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鄉村文化的蓬勃發展。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價值內涵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對“三鄉”問題向上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物質、文化、生態、人才等多種資源,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重要抓手。 具有重大的發展意義。要充分發揮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進一步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擴大農民多樣化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 農村是億萬中國人文化基因的搖籃,在廣袤的農村土地上孕育的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文化源泉。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包括保護和發展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的要求,以改善農村地方文化流失問題。 在2023年**工作報告中,提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蓬勃發展,將帶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產生和增長,為解決農業難題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推進,農民的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滿足,農村的文化基礎得到鞏固,農業將迎來新的發展。
文化是乙個國家、乙個民族的靈魂,影響著人們在社會環境中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多維度推動鄉村全面發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是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層面建設的途徑。 首先,這將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二是促進農村生產力的提高和鄉村風俗文明的進步,有利於豐富農村物質文化產品,縮小城鄉差距,建設和諧美麗的鄉村; 最後,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將直接影響農業形態的轉變,使新型農業向綠色環保方向發展,使環境友好型農業生根發芽。 因此,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有利於促進物質、文化、生態、人才等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的各要素的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起點
(一)推進服務隊伍建設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作為服務主體,需要持續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著力從政治、能力、作風三個角度對服務隊伍進行錘煉。 政治上,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堅持黨委統一領導,全面落實責任制,鞏固縣村各級責任。 上級黨組織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總體績效考核,確保考核指標既科學又有效。 在能力方面,積極組織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研討會,加大對鄉、村級服務隊伍建設的扶持力度,不斷提公升隊伍服務水平。 在工作作風上,服務隊堅持實事求是、密切聯絡群眾的工作作風,組織開展各項“基層”活動,建立戶訪制度,規範調研流程,定期形成反映當前情況的檔案和報告; 為防止不良風情蔓延,市縣要肩負起責任,加強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全方位管理和監督,徹底查處腐敗,及時整改作風問題,營造乾淨正氣的良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環境。
(二)加強專項財政支援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期和後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因此要牢固鞏固專項財政投入的制度保障,堅持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預算保障總量。加大一線和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投入,設立由一級到地方的專項財政補貼,細化財政投入細則,確定資金流向,加強對財政投入過程的管理。 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財政投入比重,使財政支援力度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重要性相匹配。
(3)提供文化人才供給
鄉村文化服務人才是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重視文化服務人才的重要作用,從外部引進和本地培訓兩級入手,提供文化服務人才的供給。 在對外供給方面,政府扶持領導,各地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實施人才引進和人才引進專項行動,有序引導大學生、文化人才、文化管理專員等技藝工匠為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服務。 特別注重引進文化特長或文化管理專業的青年,深化與高校合作,開展大學生引進專項工作。 在地方培養方面,推進以公共文化為導向的“頭鵝”工程和優質農戶培育計畫,引導農民積極組織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大力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職業教育,培養地方文化人才。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現實問題
從“十一五”到“十一五”到“十一五”再到“十四五”制定《關於促進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和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規劃布局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鄉鎮文化站32524個,鄉鎮文化站參與文藝活動的人數已達2.5537億人次,遠高於2020年的1.6314億人次。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日益增強,但當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仍存在現實問題,如部分欠發達地區文化服務產品總量有待補充、現有公共文化服務效果的提公升、 公共服務配套發展水平緩慢,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拓展和完善。
(一)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總量需補充
現階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從“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鄉村書店、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實體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硬體”,電影下鄉、演出下鄉、書畫展覽、公益講座等非實體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等“軟體”, 更加注重文化內容輸出。2021年我國農村人口4.9835億,鄉鎮文化站將組織760999文化活動,平均每千人參加文藝活動1人,足以反映部分欠發達農村地區文化服務產品總量亟待補充。 主要原因是:一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金融投資中的比重較小,運營資金與其他支出相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服務產品的供給。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過度依賴外部文化服務產品,地方文化產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或者現有的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內生文化服務產品,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數量增加處於一定被動地位。 三是未能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體系建設,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社會層面的文化產品採購較少,部分農村地區尚未建立有序規範的社會文化產品採購體系,因此部分農村地區文化產品總量仍有提公升空間。
(二)現有公共文化服務成效仍有提公升空間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實體公共文化服務和非實體公共文化服務,兩者在鄉村文化建設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一些欠發達農村地區存在兩種文化服務“斷層”,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未能取得良好效果,表現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閒置”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格式化。 比如,目前一些地區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大多集中在指標完成上,如果盲目忽視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一些“文化形象工程”就會拔地而起,從而落入“華而不實”的陷阱。 或者,部分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成後缺乏專業規劃管理,使其失去了建設之初預期的效果和意義。 此外,公共文化設施在後續管理中需要維護,否則會出現設施或裝置更新不及時,無法提供日常服務的現象。 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格式化也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受阻和停滯的重要原因,部分地區還存在文化服務行政部門職責劃分不明確的情況,導致越位、缺席、錯位等治理問題影響了本應多元化的文化服務產品供給。 導致文化服務吸納群眾的能力一般,難以真正為農民貢獻預期的文化價值。
(3)公共服務配套發展水平相對較慢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其他公共服務事業密不可分,農村醫療、養老、教育等配套公共服務建設將直接影響文化領域。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地區高度重視優化農民生活水平,醫療、養老、教育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由於城市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空心化”的影響,配套公共服務的發展前景較為有限。 難以繼續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支援。公共服務配套發展緩慢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財政支出不足,相關部門沒有明確公共服務的重點,財政資金沒有用在重點領域; 其次,農村人口的減少導致服務從業人員數量減少,服務接受者數量逐漸減少,使得各類公共服務建設相對緩慢。 最後,人口流失導致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人口,進一步加大了農村醫療、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的壓力,對其發展造成了更大的阻力。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完善路徑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的特點,改善路徑的提出既要結合現狀精準,又要從巨集觀出發,作為系統性問題加以處理。 各級地方政府要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和建議,拓寬思路,積極創新,增強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意識,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援助和民間資源支援,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拓展公共文化產品增量渠道
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數量增加的同時,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擴大採購外,更需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增量渠道,逐步擺脫對行政資源的依賴。 一是拓寬引進渠道,建立健全引進制度,通過購買或協議等方式有序引進社會效益好的文化產品,在社會層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助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總格局。 二是加大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力度,以創新理念推動當地文化資源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打造當地村民喜歡看的文化產品; 同時,充分調動農村居民的文化熱情,積極發掘當地文化人才,提供物質或精神上的支援和幫助,為農村居民文化產品的穩定創作提供保障。 從長期來看,內部自創文化產品比外部援助文化產品更容易獲得,更能適應農村地區的當地環境。 一些鄉村文化遺產充足,具備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前提,應鼓勵和支援鄉村文化產業建設和規範發展,使本土文化產品服務於人民群眾。 三是加快農村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開發應用,增加線上文化產品數量,彌補線下不足,同時開展農村網路技術學習講座,確保“網際網絡+文化”的豐富成果惠及農村地區。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水平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水平需要多方合作,管理方應增強文化管理意識,不斷提高文化管理能力。 一是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關部門職能重疊,明確各部門職責,增強各部門履行職責的能力。 通過成立專項責任小組,系統管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關事務,防止行政部門“分割”造成管理問題。 二是結合農村實際,打造相關管理模式,突破各環節阻塞點,制定並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責任制和監督制度,增強自上而下管理環節之間的緊密性,注重借鑑全國優秀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經驗; 確保管理模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三是大興基層調研,對公共文化服務現狀開展研究,明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現狀和農民實際文化需求,及時調整服務路徑,始終保持文化服務工作的主動性。
(三)統籌開展各項農村公共服務
針對老年人和學齡兒童在農村人口中所佔比例較大的情況,要著力完善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發展規劃,堅持“一局棋”發展農村公共服務。 首先,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下沉,修復薄弱環節,發揮“自下而上”的作用,確保農村學齡兒童均衡享受義務教育,保障農村醫療衛生基本條件和養老金制度基本落實,保障農民基本生存權。 二是公共服務質量逐步提公升,公共文化服務並舉整合。 例如,將鄉村學校水平的提公升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將文化服務產品放入課堂,讓學生以新穎的方式學習知識、享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