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來,關於蘋果進入汽車製造業的意圖一直有很多猜測。 儘管蘋果從未做出積極回應,但這個問題並沒有停止討論。
直到最近,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才終於解開了這個結。 他明確表示,蘋果已經放棄了開發自有乘用車品牌Apple Car專案的計畫"這輛車已經停路很久了"。
這一說法被視為對蘋果外界猜測和質疑的回應和終結。 儘管如此,對於蘋果放棄這款車的真正原因,業內仍存在不同意見。 有人認為投入產出比太低,也有人認為技術和管理壁壘太高。
不可否認,蘋果放棄這輛車的決定本身就是戲劇性的。 因為在此之前,關於蘋果是否會進入車企陣營,已經有過一幕"動作對決劇"。
士兵是奸詐的"馬斯克的激進策略。
2020年10月,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公開抨擊蘋果,稱"他們(蘋果)無法真正組建乙個好的團隊來建立乙個新模型。 "當時,有關蘋果秘密開發電動汽車的訊息頻頻曝光。
馬斯克的言論被廣泛解讀為道聽途說"蘋果車"貶低的目的是挫敗蘋果的發展計畫。 馬斯克不希望像蘋果這樣的硬實力公司進入電動汽車領域。
他還加了一句殘酷的話:"如果有一天,他們決定真的想進入這個行業,我會重新考慮直接收購他們的公司。 "這種簡單的言辭雖然讓人難以置信,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蘋果當時的計畫確實讓馬斯克感到害怕和不安。
為什麼馬斯克的行為是"詭辯"這? 這是中國古典軍事戰略家孫子"士兵可以不流血地奪取土地"這些想法是一致的。 通過震驚和心理干擾,他試圖在競爭對手真正採取行動之前發動攻擊"不戰而降"影響。
面對馬斯克咄咄逼人的攻擊,雖然蘋果一直沒有正面回應,但此後,關於蘋果棄車專案的傳聞和質疑聲層出不窮。一次恐怖襲擊成功阻止了蘋果乘用車的夢想成真。
頑固的疾病困擾"汽車團隊"它以慘淡的結局結束。
要探索 Apple Car 專案的起源,我們必須從 2014 年左右開始。 當時,蘋果的平移視窗合作夥伴被批准製造和組裝蘋果官方檔案中描述的旗艦車。 然而,從那時起,神秘的沉默和曲折的局勢引發了對Apple Car專案運作的猜測熱潮。
據了解,蘋果最初專注於開發一款無人駕駛的電動乘用車。 2015年初,蘋果董事會正式批准成立"project titan"專案組。 該團隊一度擁有 1,000 多名工程師,其成本從 2014 年的 6 億美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30 億美元。
然而,由於技術和成本原因,整個專案陷入停滯,並多次易手。 有報道稱"汽車團隊"有一次,他面臨被解雇的風險。 直到最近,有訊息稱蘋果仍在悄悄地探索汽車機會。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正如沃茲尼亞克所說,蘋果已經決定放棄開發自有品牌的乘用車,所謂的蘋果車已經是死胡同了。 這項雄心勃勃的計畫歷時近10年,耗資30億美元,最終以高層內部決策告終。
**10,000粉絲獎勵計畫
自治"戰略轉型下的決策。
雖然沃茲尼亞克的證詞非常可信,但蘋果決定放棄這款車的真正原因可能只有公司內部人士才知道。 是因為技術壁壘太高,還是人才不足? 顯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決定。
不過,從目前的一些細節來看,汽車業務質量參差不齊、盈利能力薄弱等問題,或許是蘋果鍾愛的部分原因。 據報道,超過170款新機型的年銷量不到1萬台,而這一資料遠遠超過了蘋果一度備受質疑的主導產品Apple Watch。
相較於蘋果此前的發展路徑,汽車行業確實存在一些逆風。 手機等數碼產品生命周期短,可快速迭代; 但汽車產品的開發製造周期長,產品迭代效率慢。
此外,蘋果還傾向於在汽車產品出現之前,利用先進的軟體技術來占領市場制高點。 這表明蘋果未來的戰略重點可能會轉向電動和無人駕駛等技術領域。 這聽起來不像是我一開始就要這樣做的"以自有品牌製造"。
業內看好自有品牌車已經不是昨天了。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外界就對蘋果汽車製造的未來並不樂觀。 許多分析師認為,蘋果最終可能不會推出自己的汽車品牌。 因為在汽車這個傳統製造領域,蘋果幾乎是乙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 業界普遍認為,蘋果更有可能在無人駕駛、作業系統等軟硬體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事實上,製造一輛新車對蘋果來說是乙個巨大的挑戰。 品牌推廣、營銷渠道、汽車安全法規、成本控制、連鎖管理等諸多棘手問題都是需要面對的障礙。
對於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外人"進入傳統製造業確實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放棄計畫可能只是蘋果公司不情願的舉動,以滿足下乙個最好的東西,並將自己立足於軟體技術支援的方向。
毫無疑問,蘋果的決定注定會引起外界的大量批評。 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目前最明智的選擇。 畢竟行業內已經有很多英雄了,競爭也極為激烈。 作為後來者,蘋果顯然需要更加謹慎。
而且,即使放棄造車計畫,蘋果未來仍能在汽車智慧型作業系統和車載環境系統領域佔據領先地位,最終實現汽車科技全產業鏈的覆蓋。 這不正是它一直擅長的發展模式嗎?
所以,蘋果汽車"棄車"這並不意味著失敗,而是一種可以計畫進退的戰略調整。 通過這次撤退,蘋果有望在更有利的時機捲土重來,重新奪回在智慧型移動革命中的領先地位。 畢竟,技術變革的浪潮早已到來,機會無疑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