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歷史悠久,佛教建築主要包括佛教寺廟、寶塔、祈禱建築和石窟寺,其中石窟寺的遺跡最為豐富。 這些美麗或異國情調的佛像是佛教藝術的精髓。
雲岡石窟 20 洞佛。
不過,在看佛像的時候,蕭檀君發現這些佛像一會兒有犍陀羅的特徵,一會兒又有摩陀羅的特徵,蕭檀君真的愣住了,那是什麼?
犍陀羅? 莫薩? 震驚!
縱觀古印度佛像的發展和演變經歷了孔雀、貴山、笈多三大功法的巔峰,實現了從無佛像到佛像的偉大轉變。
觀音菩薩像(犍陀羅)。
白沙瓦博物館的 4-5 世紀收藏。
貴霜時期是這一轉變的重要歷史階段,當時佛像在犍陀羅、西北部的馬圖拉和南部的阿瑪拉蒂幾乎同時被創造出來,形成了早期具象藝術的三大流派。
悉達多王子(犍陀羅)的誕生。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的3-4世紀收藏。
犍陀羅風格,希臘化的產物?
犍陀羅是印度西北部乙個地方的名字,在梵語中意為香地,即開滿鮮花和綠草。 其核心區域是白沙瓦峽谷、塔克西拉和斯瓦特峽谷地區。
犍陀羅位置示意圖。
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它有人類居住,到西元前六世紀,印度進入了“列國時代”,在印度北部成立犍陀羅是十六個大小不一的國家之一。 與此同時,耆那教和佛教在這一時期興起,並逐漸開始傳播。
犍陀羅在十六個國家中的位置示意圖。
西元前 535 年,居魯士大帝越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喀布林山谷,然後進攻印度河東岸。 在征服了印度河兩岸的小國後,這裡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十個省犍陀羅省,後來,大流士大帝建立了塔克西拉省。
阿契美尼德入侵犍陀羅的示意圖。
西元前 330 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卓結束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向東遠征。 在擊敗犍陀羅省和塔克西拉省的總督後,他在塔克西拉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統治。 所以希臘化文化在這個龐大的帝國中廣泛傳播,犍陀羅地區的建築和雕塑呈現出古希臘的風格。
亞歷山卓十字軍東征示意圖。
亞歷山卓死後,犍陀羅省歸孔雀王朝管轄。 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君主阿育王對佛教非常崇敬,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
西元前二世紀,大越人被匈奴人從河西走廊驅趕西進,最終進入巴克特里亞公元 60 年,大月氏族的貴霜部落入侵犍陀羅正是在這裡開始了三個多世紀的統治。 在卡塞爾卡統治期間,佛教被尊為國教。
貴霜王朝領土地圖。
卡瑟嘎在王朝境內弘揚佛教,召開了第四次佛教大會,一時間佛教寺院和寶塔建築興盛,石佛像雕刻藝術盛行,這就是“犍陀羅藝術”的興起和發展。
Gasega的金幣。
之後,它經歷了薩珊王朝和笈多王朝,公元五世紀,隨著白匈奴的入侵,佛教和佛教藝術在犍陀羅地區開始衰落。
犍陀羅盤腿菩薩像
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種風格風格寫實,額頭寬,眼窩深,鼻樑高,眼線彎曲拉伸,大眼睛,薄唇,長耳垂帶環孔。 長長的波浪捲髮在頭頂紮成乙個髮髻,讓人想起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雕像。
阿波羅頭。
3 至 4 世紀皇帝洞穴中的冥想。
白沙瓦博物館藏品。
服裝的款式通常是全肩服裝,一種無袖服裝,由希臘羅馬服裝中的單塊布製成,從右肩穿到左肩。 圖案技術類似於希臘雕刻,從左肩開始,徑向延伸到各個地方。 衣服的材質很重。 在犍陀羅佛像的後期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一些露腳或右肩的佛像特徵。
1-2世紀的佛像
白沙瓦博物館藏品。
犍陀羅的彌勒佛站立雕像。
犍陀羅彌勒佛像,藏於巴黎吉安博物館。
雲岡石窟第二十洞佛。
它屬於受犍陀羅風格影響的中國佛像。
稻草,小圓臉?
摩薩拉是梵語mathurā的音譯,位於恆河中游西北支流揚穆納河西岸。 從公元 1 世紀到 4 世紀,它是印度的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 居住在這裡的商人是佛教徒的主要階層,也是佛教的中心。
紅色圓圈是犍陀羅地區,紫色圓圈是莫加拉地區,橙色圓圈是阿瑪拉瓦蒂地區。
眾所周知,在佛像誕生之前,有乙個長達數百年的“前偶像時代”,佛像沒有代表,摩薩拉佛像的建立是以當地土著偶像為依據的。
佛陀腳印銘文石 3-4 世紀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
當沒有佛像時,佛教徒一般用某些東西來象徵佛陀,比如佛腳印。
西元前六世紀的佛陀時代它是古印度十六個王國之一的蘇羅塞納王國(Surasena)的首都隨後,它經歷了公元一世紀的孔雀王朝、巽迦王朝和貴霜王朝摩蘇拉成為貴霜帝國的冬季首都。
公元二世紀早期的摩薩拉佛像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
從貴霜王朝開始,佛教在毛拉王朝和巽迦王朝沒有佛像的時代成熟,並結合原始信仰創造了佛教雕像製作活動。 這裡出土了大量單尊佛像、“菩薩”佛像、三尊佛像、浮雕佛像等形式的佛像。
五世紀的佛像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幾乎與摩蘇拉同時,佛陀人格顯現的階段也始於貴霜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南部的阿瑪瓦蒂。 這一時期是繼符號時代之後印度佛教史上的又乙個高峰,也是佛教藝術史上乙個新的里程碑。
佛像約二世紀下半葉
印度摩蘇拉博物館的藏品。
隨著貴霜王朝的到來,犍陀羅地區的佛像藝術逐漸衰落。 摩薩拉早期佛像的歷史時期大致與貴霜王朝的時間相吻合。 早期佛像的姿態和氣質主要繼承了印度原始的雕刻傳統,佛像體格強壯,氣質強健,表情明朗。 臉型往往是西南亞人種。
粗花呢通常是齊肩長袍,版型薄,波浪圖案,衣服貼身,有點像“曹毅出水”的感覺。
印度早期佛像的形成和傳播示意圖。
資料來源:印度早期佛像研究,趙玲。
莫德拉教派在質量上繼續存在並不斷提高,直到結束,而犍陀羅則失去了榮耀,直到公元三世紀貴霜王朝衰落。 犍陀羅似乎主要通過王室統治建立了自己的基礎,因此,在遇到政治動盪後,當地的作坊變得極其困難。
佛像,約5世紀上半葉。
印度北方邦莫薩拉博物館藏品。
另一方面,正陀教派主要由社會本身支援,尤其是富商、高階商人、僧侶和捐助者。 這樣,即使在貴霜王朝之後,藝術家也能夠繼續工作。 原來強調肉體感的表達,在大融合的背景下,以當地造型為基礎,發揮各家族優勢,逐漸創造出新的佛像。
二至三世紀的半尊菩薩雕像。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種新式的佛像逐漸轉變為沉思的佛像,外在的活力逐漸向內轉移。 佛褶和大燈的精緻裝飾,賦予佛陀超越肉身的精神美,完美實現佛陀的神化。
佛像(Sarnath風格)6世紀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
與摩蘇拉王朝同時,另乙個雕像中心薩爾納特在笈多時期迅速成熟,“天一派”佛像的創作與摩蘇拉王朝的“濕衣派”並列為印度古典藝術的巔峰之作。
鍍金彩繪圓形雕刻佛像
北齊 1996年,出土龍興寺遺址。
北齊的青州雕像被認為是對印度莫德拉和薩爾納特風格的強烈模仿。 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雕像是由印第安人親手製作的,或者至少是在印第安人的指導下製作的。
有什麼區別?
而犍陀羅和莫德拉兩種藝術風格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Modra 一直是在印度傳統的基礎上創作的,而犍陀羅是在希臘或羅馬雕塑風格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更接近西方型別。
北魏雲岡石窟19窟西牆佛像。
受笈多風格影響的中國佛像。
具體來說,犍陀羅地區的雕塑繼承了希臘或羅馬雕塑的風格,具有寫實的技法,頭部形狀是西方人的特徵,長方形的臉,深邃的眼睛和高鼻子,細長的眼瞼和波浪形的髮際線。
菩薩(犍陀羅)的站立雕像。
1至3世紀中泰山博物館藏品。
雕像比較抽象,臉短而圓,臉上眼窩佔比很大,主要有三種髮型,一種是螺旋髮髻,另一種是螺旋髮髻,沒有肉線。
兩系在背光上也有一定的區別,除了邊緣有少量輕微的刻畫外,犍陀羅背光大多是素色無標記的,而摩陀羅則基本刻有蓮花等裝飾品。
菩薩站立的雕像(Mosa)。
4-5世紀,中泰山博物館藏。
古印度佛像對中國佛像的影響達到頂峰三次,第一次是在貴霜王朝時期。 另外兩個是笈多時代和波羅的海時代。
公元四世紀初,印度旃陀羅笈多一世領導的摩揭陀王國發展壯大,占領了恆河中部地區,此後整個中印度和北印度都併入其領土,被稱為笈多王朝(320-600),即中國的魏、晉、南朝和北朝。
笈多王朝邊界地圖。
這一時期的雕像是早期犍陀羅和莫加拉風格的結合,高鼻子挺直,身材修長勻稱,背光精緻,右手螺絲排列整齊,淺色齊肩長袍,U形圖案,兩隻半睜半閉的眼睛,呈現出夢幻般的模樣,面容沉靜。 這種風格也與北齊曹仲達的《曹易出水》非常相似,彷彿出自水。
古普托弗頭 5 世紀
北方邦馬圖拉博物館藏品。
五世紀的古普托弗雕像
北方邦勒克瑙國家博物館收藏。
這一時期,中國佛教藝術是本土和外國文化的結合隨著朝代的興衰和佛教的發展,兩者對中國本土佛教藝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貴山和笈多交替時期,中國出現了“秀古青像”這種很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風格,而北魏也出現了長袍的風格。
北魏雲岡石窟第六窟東壁上層南側的佛像。
服裝是讚美和服裝的風格。
最後,讓我們談談馬球時代波羅的海時期是印度王朝更迭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有許多密宗佛像倖存下來。
波羅的海王朝(也稱為帕拉王朝)的地圖。
波羅的海王朝的密宗雕像質量上乘,對面孔、人物和服裝的描繪細膩而動態。 此外,波羅的海王朝的密教雕像有乙個比較大的特徵,那就是雙修佛像。 在波羅的海王朝的密教佛像中,有很多雙修佛像,種類繁多。
10世紀巴拉王朝的一佛兩菩薩
比哈爾邦巴特那博物館藏品。
由於印度被古希臘和西藏勢力占領,波羅的海王朝的密宗佛像具有希臘化和藏傳佛教的特徵。 另一方面,波羅的海王朝的風格也影響了中國的密教佛像。
唐大安國寺密教佛像文殊菩薩像。
受波羅的海風格影響的中國密教佛像。
結論
故事、雕像、經典......可以說,佛教文化在世界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 這些風格迥異的雕像展現了不同時期和地區的不同文化和藝術特色,在裡面游泳真的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