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應用只是和別人喋喋不休嗎?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ChatGPT剛推出時帶給人類的驚喜和衝擊,那段時間遠在大洋彼岸(相對於美國)的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去玩,試圖去戲弄,彷彿沒玩過ChatGPT就不合時宜了。
之後,國內各大廠商也紛紛趁勢推出自己的大型機型,如文心易言、阿里千文通意、訊飛星火認知等。 但它基本上是文字生成的應用程式,它們只是模擬人類語言的對話功能。 其實後面沒什麼新意,簡單對比一下測試後,人氣差不多就過去了。
就連ChatGPT本身也已經正式上線一年多了,時至今日,在巔峰時期,還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還有興趣和他聊天。 事實上,統計資料顯示,早在去年6月,ChatGPT的訪問量就首次下降,隨後連續3個月下降,直到大批學生開學。
很多人冷靜下來後,才發現,其實這個東西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實際用處,在聊天上,畢竟少了些趣味和人性,在知識儲備上,人們也很快發現,它往往是在一本嚴肅的廢話,答案是完全可信的,那就是一些小學數學題的答案可能考不到滿分。
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西方的大工廠要為此花費那麼多的人力(高階人才)、物力(耗費大量精力建造機房)、財力(百億投資)? 難道就是為了這樣乙個勉強能和人聊天的所謂AI來解悶嗎?
當然,後來OpenAI推出了文字圖片功能,而且幾乎是同時在國內推出的,然後直到最近,OpenAI才推出了文生** Sora,雖然新功能不斷出現,但似乎謎團還沒有解開,因為Sora雖然足夠驚豔,但還不足以讓人覺得值得投資數百億, 雖然有很多人在試圖挖掘其背後的巨大意義,但從可見的現實來看,這些功能畢竟是停留在螢幕上的輸出,它不能直接參與生產,也不能直接提高人類的生產力。
因此,我們認為這顯然不是這些大廠商的最終目標和真正方向。
直到最近,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接受美國科技雜誌《連線》記者勞倫·古德(Lauren Goode)採訪時提到了一段話,這段話無意中揭開了人工智慧未來的真正方向,乙個可以真正改變人類生產力的方向。
他表示,如今的人工智慧可以被訓練來識別文字和影象,也可以獨立生成文字和影象,所以它自然可以被訓練去理解人類的動作和其他肢體語言,並且可以熟練地自己生成各種動作,所以它真的能夠取代人類的工作。 (以上是大意)。
這段話如果不仔細理解,可能還不夠震撼,但需要知道的是,到目前為止所謂的機械人,那些看似靈巧精準的機械手臂,雖然它們可以做出許多類似於人類的複雜動作,包括炒菜、射擊、演奏樂器、操作工具機等,但實際上,它們都是人類預先程式設計的, 或模仿或程式設計,所有這些都是事先計畫好的,所以這些都不是智慧型。
但黃仁勳描述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也就是說,經過一定量的動作訓練後,這個人可以理解人的動作,學會計畫自己的動作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看乙個人如何包餃子,而不是讓熟練的師傅教他們幾次,仔細調整引數。
再想想該有多可怕,以後只要讓機械人看人類幹幾次活,它就能自己學習,然後代替人類做事。 比如送餐,它不再是乙個只走固定路線,會在不知不覺中從你的腳上碾過的機械人,而是會像真正的女僕一樣給你送下午茶。
如果只用在生活服務上,滿足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如果用在工業生產上,比如說,能掌握蘋果手機的生產,那麼流水線上就不需要幾十萬工人了,每乙個機械人都是可以不吃不喝不出差錯地連續工作的神。
所以,如果人工智慧的真正方向是這個,那麼是否要仔細思考是極其可怕的。 今天的文字和影象生成很可能只是一種偽裝,或者只是一種基礎訓練,而真正的目的就是讓它完成複雜的勞動,這是對人類文明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