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養育老”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數千年,即使在新時代,這個觀念依然如故。 雖然國家的養老政策逐年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是如果沒有子女的贍養,大部分老人晚年都會過著孤獨的生活。
這件事發生在我們的同事老李身上。 老李今年53歲了,還在單位一線奮鬥,是我們單位人人都羨慕的物件,不僅僅是因為那兩個員工,也不是因為老李一輩子都是基層領導,吃穿無憂。
大家羨慕的是,他們家有乙個非常好的兒子,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長大好,懂事。 到了高中的時候,我也比老李高了不少,考上了我們當地最好的高中,成績一直都在全校前十。高考後考上了北京某知名大學,記得老李當時專門買菸糖,還邀請同事和大家分享喜悅。
老李的兒子順利畢業,在北京的一家外企找到了乙份工作,據他兩年前的口述,年薪已經達到了百萬。 更讓人嫉妒的是,他的兒子還娶了乙個北京姑娘,結婚時的婚房是公婆的。 從此以後,大家都羨慕嫉妒,恨恨老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能這麼有前途。
去年10月,老李當了爺爺,兒媳婦生了一對雙胞胎孫子。 得知這個訊息後,老李更是得意了,他走進單位就覺得自己在跳,見到人就抽菸,吹噓兒子的一切。 眾人都說恭喜,心裡卻是嫉妒得要死,再好的事情發生,他也趕上了。
老李的退休妻子早早地去北京照顧兒媳和孫子,兩個孫子快要吃飽的時候,老李就和單位請了半個月的假,也提前準備去北京享受家庭的歡樂。 沒想到,請假後的第四天,老李又回到了工作崗位,明顯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一問別人也沒說什麼。 當時有傳言說老李的孫子有問題,是不是老李讓兒媳開車出去了。 眼看謠言越來越糟,他就把這次在北京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大家。
老李是個老菸鬼,抽菸年限比工作年限還長。 這次去北京後,我第一次去兒子家抱了抱孫子,感覺兒媳婦對他的態度不是很好,也沒太在意,畢竟從兒子結婚到現在,兩人都沒見過幾次面, 反正來看孫子,兒媳婦的態度也無所謂,待一會兒就好了。抱完孫子後,我在家呆了一會兒,就菸癮了,我比較注意了,因為兒子不抽菸,家裡也沒準備菸灰缸,怕影響孫子,就下樓抽了兩根煙。
當我再次上樓時,兒子一進門就抽了抽鼻子,問道:“爸爸,你不抽菸了,為什麼你身上全是煙? ”
老李說:“我在外面抽的,沒事。
兒子卻說:“怎麼可能沒事,煙的有害東西都在衣服上,你也知道二手菸危害更大,不要影響家裡的兩個孩子,你最好在門外等一會兒,等菸味散去再進來。 ”
老李當時很生氣:“你只是抽菸長大,我沒看出你有什麼問題,但現在你長大了,你以為我抽菸? ”
兒子說:“你能不能和現在相比一下,我不是說你錯了,而是你擔心孩子,你不想讓孩子不健康吧? ”
老李聽了這話,一言不發地扭頭下樓去了酒店,在滿月宴之前,他再也沒有進過兒子家。 過了幾天,他兒媳婦也回來了,因為兒媳婦的生活習慣不同,養育孩子的觀念也大不相同,能待上整整乙個月,也是努力忍耐的結果。
因為這件事,得出養育孩子不能防老的結論有點牽強,但他仔細想想,兒子自從定居北京後,基本就沒有回老家陪父母,春節期間最多會回去2天, 有時他不會回來,因為他忙於工作。
以後各種保養問題都會慢慢暴露出來,現在他和妻子可以自己打理一切,等他們年紀大了,身體出了問題怎麼辦? 去北京和兒子住在一起肯定是不現實的,他不喜歡那個大城市。 兒子肯定不會因為養父母的緣故而回老家。 到時候,如果老夫妻還在,還能動,日子就不應該寂寞了,如果只剩下乙個人或者身體不允許,最後的家就是養老院。
分享另乙個故事:在姐姐加的一篇心理學***裡,有個老教授教大家心理學,教授的兒子更是好,早早地在英國定居,但常年不回來,最多是每隔一段時間給一筆錢,但老教授不缺錢, 所以他出來教大家心理學,也是為了避免太孤獨。老教授最後走不動路,兒子只是讓親戚送他去養老院,多少錢都無所謂。 過了一會兒,群裡就沒有了老教授的影子。
據知情人士透露,老教授到養老院沒多久就去世了,兒子還沒回來,就還讓親戚處理父親的葬禮,還讓親戚把父親的房子賣掉,多少錢都無所謂。 他的生命以孤獨告終。
70後這一代,大多數家庭只有一棵苗,承載著父母的期望和夢想。 他們就像翱翔的雄鷹,飛得越來越遠,而他們的父母則默默地看著他們,期待著他們偶爾的回家。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數70後都需要並肩走在自己的養老路上,而那種寂寞和寂寞,最終可能只有養老院才能陪伴。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70後的命運,我們這一代人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我們盡最大努力培養我們的孩子出類拔萃,但這也意味著他們離我們越來越近。 這樣的現實不僅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人生的必然。
老李不像以前那麼得意了,他沉默了不少,大家也經常這樣說老李,老李也經常只是擺擺手,聽了也不說話。 在當今時代,“養育孩子防老”沒有實際意義,孩子越好,越是防老。 寂寞可能是每個人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