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3年初,特斯拉率先降價,引發了整個車行業的一流大戰,無論是新能源還是傳統車企都深度介入。
本以為這場“**大戰”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平息,沒想到竟然持續了整整一年。 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剛剛進入2024年,發起人特斯拉就掀起了新一輪的降價浪潮。
據**報道,截至目前,包括特斯拉、理想、飛躍、永恆之塔、哪吒、領克在內的數十家車企,已正式宣布降價或推出限時現金折扣。
車企紛紛加入降價浪潮,這也讓業內相信,2024年首戰不會結束,淘汰賽還會繼續。
優勝劣汰是永恆的自然法則,也是市場經濟競爭的特徵之一。 車企應該如何突圍?
事實上,在2023年的激烈**大戰中,已經有部分車企被淘汰出市場。 比如魏瑪、千途、雷丁、奇點等品牌紛紛倒下,一些相對弱勢的車企也開始陷入困境。
今年元旦放假後的第一天,高河汽車就被曝出已經開始破產,雖然高河後來出面闢謠,但很多人認為“毫無根據”,截至目前,高河已經宣布停產6個月。 此外,東風雷諾、廣汽FCA、廣汽謳歌等也紛紛退出中國,三菱、雪鐵龍、起亞等仍在苦苦掙扎。
基於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24年將是眾多車企決定命運和死亡的一年。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第一場戰爭繼續下去,接下來的車市,或者會有大量車企承壓,能否繼續留在談判桌上還不得而知。
據了解,每年50萬輛是純電動汽車盈虧的分水嶺。 最新資料顯示,排名前20位的車企中,只有三家銷量超過50萬輛。 其他公司只有少數盈利,而且大多數都在賠錢和賺錢。
這從蔚來、小鵬、極氪、閏能等財報中可見一斑。 根據各自財報,2023年第三季度,蔚來虧損456億元,小鵬虧損389億元,小鵬的損失是第一位的。
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它仍在擴張。
不難看出,去年國內汽車市場爆發的“第一場戰爭”並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連續虧損的情況下,任何企業都不可能長期經營,因此“**戰”的延續勢必會迎來汽車市場的大洗牌。 能夠達到並超過5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規模的企業,將實現銷量和利潤的豐收。 而那些相對弱勢的車企,如果在銷售規模上沒有突破,在虧損的企業中,被淘汰的風險極高。
為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從手機行業的變化中看出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規律。
熟悉數碼行業的人應該還記得,手機行業一開始有十幾個品牌,但經過多年的競爭和洗牌,很多公司被淘汰,最終只有少數幾個獨占鰲頭。
新能源汽車行業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有30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隨著第一次戰爭的進一步激化,汽車行業也將經歷乙個從眾多參與者逐漸洗牌的過程。
而且,與手機相比,造車所需的資金量更大,風險也更高。 手機公司已經三年沒有盈利了,而且還要關門大吉,更別說造車了。 此前,華為的俞承東曾表示,未來車市的洗牌會非常慘淡,市場競爭會非常激烈,要麼破產,要麼成為巨頭,其他公司能否生存下來成為巨頭,很難說。
此外,小公尺CEO雷軍有**,未來汽車市場將只剩下5家車企,佔據80%的市場份額。 不得不說,這**和現在的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有著非常大的相似之處。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未來的競爭中,車企要想繼續留在“牌桌上”,就必須多動腦筋,那麼,面對日趨激烈的**大戰,車企應該如何突圍呢?
很多人都知道,當前手機行業的主要廠商之所以能夠佔據主導地位,主要是因為他們滿足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並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創新和突破。
比如vivo能夠稱霸國內手機行業多年,秘訣在於始終把使用者需求放在首位,根據使用者的痛點,在設計、成像、系統等多個領域不斷創新技術。
對於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要想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市場中取得突破,可以借鑑一些成功經驗。
首先,滿足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是任何企業成功的關鍵。 因此,車企需要密切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和痛點,深入了解市場趨勢和使用者偏好,不斷優化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同時,企業也需要關注使用者的反饋和意見,及時調整產品策略,提公升使用者體驗。
其次,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電池技術、電機技術、智慧型駕駛等方面。 企業需要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產品效能和競爭力。 同時,企業也需要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及時跟進新技術、新標準,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例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為新能源汽車的三大“頑固病”提供了初步的解決方案:電池壽命、電池安全、電池迴圈壽命。 例如,偌承自身技術背景的吉利今年也推出了宙斯盾電池安全系統、雷神電動混合動力8848和全新Galaxy N OS,在車載電池安全、智慧型電動混合動力技術、智慧型車機系統等層面為使用者帶來更極致的智慧型出行體驗。
此外,技術創新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關鍵。 在日趨激烈的汽車市場中,技術創新可以說是車企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關鍵“法寶”。 只有通過不斷創新,車企才能提高產品效能,降低成本,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贏得市場份額。
換言之,技術創新是車企不可或缺的“殺手鐧”。
當然,除了這些方法之外,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 我們以目前市場“跨境”的熱門趨勢為例。 車企或許也可以通過跨界拓寬業務領域,創造更多的商機和競爭優勢。
例如,特斯拉早在 2022 年就推出了其首款人形機械人 Optimus Prime,以執行重複性任務並旨在解決未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另乙個例子是吉利,它收購了魅族,以建立乙個有競爭力的車載系統。
這些案例表明,跨界車可以幫助車企突破傳統業務的侷限,探索新的商機和發展方向。 同時,還可以選擇與其他行業合作,整合資源,共享技術、創新產品和商業模式,提公升競爭力。
總而言之,車企除了堅持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在核心技術不斷創新中尋求突破外,還可以跳出汽車製造領域,突破內卷,向其他領域進軍,探索更廣闊的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