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袁修不滿大丞相高歡的執政,與他決裂。 但面對高歡在六鎮的狼性兵,帝國大軍卻沒有反抗的勇氣,眼看高歡已經渡過黃河,袁修急忙向西逃竄,與前來響應的宇文泰會合後,才敢安心。 此後,魏國分了東西方,高歡立清河王之子袁善劍為皇帝,沒過多久,宇文泰就發現袁修不願意做傀儡,而且很可笑,直接毒死了他,立袁寶火為皇帝。 東西魏王朝十幾年的相互攻打開始了。
潼關之戰
公元536年,關中發生饑荒,高歡不肯放過這個上天賜予的機會,先是與南涼議和,避免兩條戰線交戰,然後命令三方軍西進。 司徒高敖曹從南面進攻商洛(今商洛商州),都督竇泰正面進攻桐關,高歡親自率兵在黃河以北的普班(今運城永濟)架設浮橋,準備渡河。 此時,東魏王朝的實力遠超西魏王朝,高歡軍隊的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宇文臺卻智如火炬,認為高歡雖然是在黃河上架設浮橋的姿態,但其實是拖延西魏大軍的拖延策略,真正的主力是攻打同關的竇泰。 南路的高傲草雖然勇猛,但是他的進攻路線上並沒有大城市,除非他能直接拿下長安,否則他就不用太擔心了。 而高歡自從出兵以來,經常以斗泰為先鋒,他的精銳攻打全部被攻克,成了驕傲的士兵,若是對他發動突然襲擊,必定會成功,打敗鬥泰后,高歡自然不戰而退。 將領們認為這太冒險了,但宇文泰卻不顧民意,甚至許下諾言:“這五天,我就拿下鬥泰。 ”
於是,宇文泰親自率領六千騎兵撤退到長安,並秘密進軍桐關附近的小關。 竇泰忽然看到了宇文泰的軍隊,慌亂中,在山中排成一列,還沒來得及編陣,就被騎兵襲擊,當即被擊敗。 宇文泰的先頭部隊李碧來回奔殺,斬殺了無數敵人,最後鬥泰大軍一萬多人被俘,鬥泰戰敗自殺,傳聞是長安的掌門人。 北方的高歡因為黃河的薄冰而無法救援,只好撤軍,而南方的高敷已經攻克了洛州,得到鬥臺戰敗的訊息後,他燒掉了包袱,棄城而去。
潼關之戰是東西魏的第一次大規模交鋒,東魏時期的山東土地比西魏時期的凋零關中要富饒強大得多,高歡的三方大軍在三條路宇文台上都難以抵抗,如果真的分兵不守, 概率被每個人打破。多虧了宇文泰為這個新生政權重生的超強戰略眼光,三方軍一戰就大獲全勝,不得不說,他確實是天下一流的軍事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