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的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古橋——葛井橋。 2月29日,大型紀錄片《跨山過河》第一集播出,貴州交通建設集團所屬橋梁集團副總工程師劉斌深受感動,“在這座古橋和它的建造者身上,我感受到了貴州人自古以來傳承的樸素匠心。 ”
位於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東南部5公里長的馬哈河上的格井橋被“中國現代橋梁之父”毛義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橋梁技術史》稱為“西南橋梁之冠”。 為了這座橋的建設,福泉人葛靖歷經兩次失敗,歷時30年才完成建設,蘊含著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鼓舞著今天的人們。
作為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陡峭的山巒和山谷。 兩岸看似近在咫尺,卻被一條河流和一條峽谷隔開。 “400年前,葛前輩們在沒有裝置、沒有好材料、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完善的結構設計理論的情況下,花了30年時間建造了這樣一座拱橋,這樣的毅力,克服困難的'建橋精神',值得我們每乙個橋梁人去學習、傳承。 劉斌說。
葛靖前輩們建橋的經歷,深深觸動了同為拱橋建造者的劉斌。 20多年來,劉斌與拱橋結下了不解之緣。
紅風湖上,一道美麗的彩虹橫跨兩岸,與相鄰的紅風湖大橋相呼應,紅風洞大橋是獲得古斯塔夫·林達爾金獎的華育洞大橋,也是劉斌參與建造的拱橋。
華育洞大橋是國道G320貴陽至黃果樹高等級公路上的一座橋梁,位於紅峰湖風景區和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橋梁建設環境極為敏感。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我們秉持開山開路、水上建橋的精神,創新施工思路。 劉斌回憶道。 為了儘量減少對環境和水源的影響,劉斌團隊創新了“為舊橋建新拱,用新拱拆除舊橋”的施工思路,沒有選擇其他橋梁位置,突破了爆破拆除的傳統施工技術限制,或架設臨時支撐支撐進行拆除, 解決大跨度橋梁原位重建問題。在節約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影響的同時,也節約了建設成本。 華育洞大橋的成功建設,為地形有限、環境敏感的類似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昔日“連峰天,鳥都過不去”的貴州,架起了跨越谷谷溝的橋梁,連通各大洲和海洋,化山為平原。 “便捷的交通帶來了互聯互通。 外面的人可以進來,山里的人和事也源源不斷地出去。 作為橋梁建設中的一員,劉斌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感到很榮幸。 “未來,我將繼續秉承一代貴州橋梁人的樸素匠心,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完善,鑄造更多優質橋梁工程。 ”
文字:貴州**天眼新聞記者黃若佩、江玉璽。
圖片來源網路。 編輯:吳偉。
二審趙向康.
三審: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