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陳凱歌代表作《志願軍:英雄出擊》持續掀起觀影熱潮,至今票房已突破57億大關。
不過,隨著後續影片的陸續上映,票房增長勢頭或將逐漸企穩,再攀高度或許具有挑戰性。
作為硬核戰爭大作,其背後的製作超乎想象。
導演陳凱歌在上海校園分享時透露,光是松谷峰第一戰70公尺長的鏡頭,就有上百個跑位,300多個爆炸點,每一點火光都有潛在危險。
在嚴寒的冬季,實景特效要求很高,一天只能表演一次,為了保證每一項特技的安全和準確,團隊日復一日地精心打磨,這場戰鬥的35天拍攝見證了無數的挑戰。
高投入、高強度,只為展現戰爭的真相和壯麗。
試想一下,不算特效等高昂的費用,光是劇組成員在35天的拍攝期間的食宿和交通,就已經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了。
雖然《志願者》的具體製作成本沒有官方詳細說明,但該劇的製片人和聯合製片人多達28人,足以說明其背後的鉅額投入。
那麼,你需要取得什麼樣的票房成績才能實現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呢? 答案由華誼兄弟揭曉,華誼兄弟在聯合製片人中排名第一。
華誼兄弟官方透露,旗下參展的電影《義勇士:英雄出擊》最新營收資料令人驚喜:截至2023年10月6日,預期票房營收區間僅為4元030,000 到 523萬元。
這個金額太少了,讓人不禁懷疑單位是不是輸入錯了? 沒錯,還真是微薄的1萬元收入。
讓我們在這裡澄清一下"營業收入"不是影片的實際銷售收入,而是扣除初始投資成本後的利潤。
在《義勇軍》專案中,33家企業共同出資,華誼兄弟作為主要聯合出品方排名第一。
雖然目前分攤票房已經達到21億,但分配給所有生產者的收入顯然遠遠超過幾萬。
華誼兄弟的宣告揭示了兩個關鍵資訊:第一,“志願者”沒有盈利; 二、影片已實現成本**,製作成本上限不應超過21億。
對於這樣的票房,製片人顯然不滿意。
150多天的拍攝,跨越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前期投入巨大,等待漫長,到影片上映後的票房清算,再到公司賬面上的收益,整個週期持續了一年半。
面對如此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資金投入,換來幾萬的小收入,這顯然不是乙個划算的生意。
因此,“志願者”專案似乎給33個生產夥伴帶來了不少挑戰,大公司以公司的實力還是可以應付的,員工也相對無憂;
不過,吳京的《登風國際》和肖陽的《北京尷尬影業》這兩部合拍片,就顯得尤為尷尬,因為他們既是投資人又是演員。
尤其是吳京,雖然第二部有望加入,但第一部的投入一直沒有盈利,兩人的努力似乎白費了。
對比資料可以看出,《長津湖》的總投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億,《水門橋》的部分前期內容也在拍攝中,後期還增加了額外的拍攝內容。
相比之下,《義勇者》的場面雖然壯觀,但其預算也只有2億左右,即使以三部曲的形式獨立計算,每一部分的成本也遠低於《長津湖》的平均成本。
雖然第一部可能勉強收支平衡,但如果它們未能獲得可觀的利潤,那麼接下來兩部的前景尤其嚴峻,因為它們的主要受眾來自第一部的忠實粉絲。
對於製片方兼導演陳凱歌來說,這無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電影就像"價值決定質量"在觀眾體驗中,追求可負擔性並不總是一件好事。 “志願軍”非常出色。
但更像是袖珍版的《長津湖》,陳凱歌在劇情和人物刻畫上都保持著一貫的水平,影片依舊有亮點。
但是,在壯觀場面的呈現上,可能略有不足。
回看《長津湖》,從火車的伏擊到岩石沙灘上的激戰和坦克對決,每一場戲都奢華而野心勃勃,力求巨集大場面,甚至服裝和道具都極為完美。
《義勇軍》雖然在戰爭場面的展示上侷限於松國峰之戰,在場景搭建、服裝和道具等方面略有不足,但無法與《長津湖》相提並論。
在《長津湖》的巨大影響下,人們其實在懷疑那些質量降下來的微電影,是否願意以原價再看一遍。
這也導致《義工》的票房表現不如預期,只有《長津湖》的十分之一。
現在聽說《志願者》第二部要上線了,定檔春節檔,如果你們,會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