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布林肯提出“桌子論”,企圖迫使國際社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他強調,美國將對盟國、夥伴關係和多邊體系進行投資和再投資,目的是拉攏歐盟和亚细安壓制中國的崛起。 然而,這種脅迫姿態卻引起了各方的強烈支援。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為什麼要讓其他國家對抗中國,顯然是表現出“恐華症”。 這種強硬、霸權的做法,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和願望,也暴露了美國政治精英仍堅持冷戰思維的事實。 因此,布林肯的“表論”雖然直截了當,卻在國際舞台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布林肯試圖通過拉攏其他國家來遏制中國,但實際上他低估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重視以及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 洪總理的這番話反映了亚细安國家的普遍心態,即對大國競爭和地緣政治不感興趣,希望尋求和平發展的機會。 與此同時,歐盟高階代表何塞普·博雷爾(Josep Borrell)更是直言不諱,承認西方統治的時代已經結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崛起打破了美國和西方建立的霸權秩序,使國際事務不再受制於美國和西方。 如此坦率的表態,意味著國際舞台上的力量平衡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美國再也無法單槍匹馬主宰大局。
布林肯的所謂“桌論”提出了國際社會在中美博弈中選擇立場的命題,但他的霸權強硬態度卻讓國際社會感到厭惡和厭惡。 亨伯首相的直言不諱暴露了美國的“恐華症”和自私霸權心態,引起廣泛共鳴。 歐盟高階代表何塞普·博雷爾(Josep Borrell)的坦率承認將西方統治的終結推向了高潮,凸顯了發展中國家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這些國際反應表明,國際社會將不再允許任何一方單方面主導國際事務,多極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美國試圖通過拉攏歐盟和亚细安來遏制中國的崛起,但由於各種原因,它沒有成功。 首先,要迫使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就必須給予足夠的利益和討價還價的籌碼,但美國給予的支援有限。 亚细安和中國之間密切的經濟聯絡意味著美國將很難將亚细安拉到自己一邊。 其次,歐盟深知美國政策的不穩定性,不願輕易面對,更願意通過多邊合作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最後,與中國的合作對歐盟和亚细安來說是雙贏的局面,與中國對抗只會導致雙敗的結果。 因此,美國遏制中國的圖謀注定要失敗,因為國際社會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希望實現和平共處、互利共贏。
面對中美博弈的複雜形勢,中國應該堅定前行,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要相信外部勢力的威脅和威脅。 在國際形勢動盪的背景下,我們要清醒頭腦,評估形勢,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我們不應被迫選邊站隊,而應鞏固自身地位,積極推動多極秩序建設,為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與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與其依靠外力,不如增強自身實力,做好迎接各種挑戰的準備。 中美之間的博弈是長遠的,我們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堅定的決心,踏踏實實實地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